近年每逢流感高峯期,公立醫院遠超負荷、醫護人員瀕臨崩潰已是新常態。今年也不例外,但內科病床佔用率從去年底未踏入流感高峯期已高於百分百,近期數字更曾高見160%,難怪護協早前刊登全版廣告,呼籲社會關注護士在「加床不加人」之下的工作壓力。為解燃眉之急,特首隨即撥款五億元予醫管局應對流感疫情。
醫管局已提議用撥款增加人手、提高「特別酬金計劃」加班津貼的彈性,以及流感高峯期間的特別酬金金額,以補償加班員工。醫護人員謔稱該「特別酬金計劃」為「賣血」。若醫院是身體,醫護人員就是血液,身體要有足夠血液供應才能維持正常運作。現在公立醫院醫護人手短缺,猶如患上貧血一樣。本已貧血,何堪賣血?政府的五億元額外撥款,只能稍為消減賣血者的不滿,因此僅屬挽救前線醫護人員士氣的臨時措施,對應付流感疫情的實質幫助其實不大。此情況好像去年天鴿襲澳,澳門政府災後大派津貼,但面對基建不足設施受損,澳門市民有錢又有何用?可見政府不前瞻地做好規劃,只會「窮得只剩下錢」。
要治療公立醫院「貧血」問題,必須正視四項缺失:缺錢、缺人、缺床、缺新意。缺錢者,即資源不足。衞生範疇多年來只佔政府經常開支不足17%,亦只佔本地生產總值不足2.5%,遠低於已發展國家水平。特首在公佈財政預算案前表明,必定增加衞生撥款,更會高於通脹。難得政府終於承諾增加醫療健康服務資源,包括:與醫管局訂立三年撥款周期,確保有穩定資源,以便醫管局規劃及發展服務。仍需留意的,是每年增加撥款的幅度。翻查過去十年,醫管局實際開支的增幅平均每年約7%。如要應付因人口結構變化等造成的新增服務需求,醫管局的預算每年應有一成增幅才敷應用。
缺人者,即醫護、專職人員、甚至病房助理等人手不足。去年中公佈的醫護人力規劃發展報告已指出本港全面缺乏醫療服務的專業人員,公營醫療尤為甚。自2007/08年起,政府逐步增加醫管局的撥款,但多年下來,醫管局竟有盈餘,原來是「有錢無人用」,用作聘用醫護人員的薪酬轉成盈餘。醫療人力規劃並非一時三刻可成,在數年甚或十多年的培育醫護人員期間,政府及醫療業界應採納中短期措施,包括容許合資格的非本地醫護人員來港工作、資助巿民使用私營醫療等 。否則只會繼續「有錢無人用」。人手不足,最終病人及醫護也同樣受苦。
病床不足 政策缺新意
缺床者,即病床設施不足。按規劃署的規劃準則,每1,000人口應有5.5張病床。以現時香港700多萬人口計算,本港需要約4萬張病床,但現時公私營病床總數不足3.2萬張。十年後,計及新增公私營病床同樣未能追上新增人口,以致仍欠3,000多張病床。另外,公立醫院的普通科病床與人口比例多年來一直維持在每1,000人口約3張,十年後的比例也只是相若。數據正好解釋為何每到流感季節,內科病床佔用率均遠超負荷,原因正是多年來病床供應不足。病床設施的規劃同樣需時,更非區區五億元可成。政府有必要加快公立醫院未來的發展,盡快於新發展區域規劃新醫院,及開展其他醫院重建及擴建工程,追回病床供應差額。
缺新意者,即欠缺新思維處理老大難問題。面對上述三缺,就算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大破慳囊加人加床,如續以醫院服務為主軸應付新增的醫療健康需求,都只是杯水車薪。關注市民健康的有識之士早已指出這問題,並一直建議轉以發展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從健康教育、疾病預防、及早治療、社區復康等四方面入手,提升市民健康。政府應制訂基層醫療健康政策,以「未病先防」(primary prevention)、「既病防變」(secondary prevention)、「瘥後防復」(tertiary prevention)三層防治作為發展方針,並着重基層及醫院服務的連結,和社區內各有關持份者的連繫,從而維持市民健康,最終才可減少醫院服務的負荷。
特首的競選政綱列明要有理財新哲學,錢不怕花但要投資未來用得其所。增撥衞生預算、做好加人加床的規劃、發展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應該符合特首的理財新哲學:投資於市民健康上,就是投資於香港的未來。
何喜華
社區組織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