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謝安琪,有幾出奇? - 馮睎乾

信謝安琪,有幾出奇? - 馮睎乾

謝安琪狠批流感疫苗的錄音流出,震驚七百萬人,不但引來醫學界權威和「明福俠」回應,更觸發連場網絡口水戰,樂觀一點看,證明大家還是關心「真相」,只是判斷是非的標準各有不同。我們當然要保重身體,提防流行性感冒,但「流行性假冒」也不得不防。
流行性假冒,亦名「流行性假冒專家」,簡稱「流假」,是一種由無知或欺詐所組成的社會現象,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都常見。本港的流假分為官方和民間兩類:過去幾年肆虐的官方流假,主要有NPC831、HK689及HK777,而HK777最近又引起DQ3等併發症;民間流假最常見的是KOL,近日有全面變種為LOL的跡象。感染流假的人,會不假思索地接受來自官方或KOL的某個觀點──即使那觀點明顯違反科學、邏輯或常識──並出盡洪荒之力維護它,而面對跟自己意見相左的證據時,眼睛會忽然模糊起來,視而不見。
據香港蘇文大學在2017年發表的報告,誤中KOL的人,九成人會蠢死,而感染LOL的人,十成十會笑死,非常可怕。由於學校沒為幼童和青年提供流假疫苗,只有60%市民對HK777有抗體,而對各種KOL和LOL免疫的市民,則不足一成,情況令人焦慮。
KOL和LOL的病毒,主要在Facebook、WhatsApp等平台滋生,透過網上激辯的飛沫傳播,患者會出現頭痛、眼痛、手指敲打鍵盤過多而疼痛、肩頸背痛等病徵,嚴重者會因為沉迷覆帖和公審,癱瘓日常工作,成為不殘而廢的廢人。患者一般會在2至7天內自行痊癒,把自己病發期間拚命維護的「真相」拋諸腦後,繼續若無其事過活。
學者研究顯示,KOL之所以能夠肆虐,跟官方流假有極高相關性。當市民普遍懷疑政府,相信專家與權貴有千絲萬縷利益關係時,就會往大腦注射KOL病毒,藉以防止官方流假。2018年發生的官方流假個案,數目不少,例如律政司司長本身是「僭建法律專家」,但她知法犯法,令市民對「專家」有負面印象。官方也最愛玩弄數字,例如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說粉嶺高爾夫球場去年舉行約十二萬場高球運動,但計法原來是一人計一場,按照這種算法,四個人鋤一場D,原來等於鋤了四場。長此以往,政府公布的數字就沒人再相信了。官方流假的爆發,也令很多本來意思正面的字眼,變得可疑,如「事實」受HK777污染後──「如果是事實就唯有是事實」──立即比粗口更難聽。人總需要相信一些東西,若官方聲名狼藉,很多人就投奔旁門左道,以求填補信仰的空虛。
謝安琪懷疑疫苗成效,這懷疑本身沒有錯,問題是她根據什麼理由來懷疑。所謂「10個打咗9個照流感」、「水銀」等說法,皆與事實不符,以此反對疫苗就沒有道理了。但再追問下去:一般人怎麼知道哪些是事實呢?不難發現,即使反疫苗的人,歸根究底還要引述專家意見,前提當然是那些專家跟自己同一陣線。已故的勞永樂醫生,就是本地反疫苗人士的御用專家。勞醫生一再質疑流感疫苗的成效,他曾根據獨立學術評審機構的審核結果,指出要預防一人患上流感,至少需四十人注射流感疫苗,批評成效太低,浪費公帑。但勞醫生這兒批評的主要是醫療開支,並非說疫苗有害,況且公帑不都是拿來浪費嗎?花在醫療上,可算最不冤枉,比用在高鐵好。勞醫生的確也說過,接種流感針而出現吉—巴氏綜合症(一種罕見的腦神經失調,可引起癱瘓、呼吸困難導致生命危險)的風險,每100萬針有1.6宗,但我認為勞醫生有欠公道,因為他沒有同時指出,感染流感後出現吉—巴氏綜合症的風險,是每100萬個感染者有17.2宗。
有句名言,「Democracy is the worst form of Government except for all those other forms that have been tried from time to time」,沒有政治制度是完美的,包括民主;同理,沒有疫苗是完美的。若成效非百分百,或對少數人有副作用,大家就要因此全盤否定嗎?值得樂壇民主女神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