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太多,真正的專業意見漸漸少人有耐性聽,反而網上留言更可信似的,不過網路也會有專業人士路過,變得更如幻似真,媒體又很習慣引述特殊意見,然後不做評論,於是百家爭鳴,有網友說就可以等於大部分人說,成為公論。
花蓮地震翌日,台北朋友先問有事沒事,然後說起騎樓的疑惑。這次地震,有四棟大樓傾斜、下陷,二樓變成地面,都是高樓,而且都有騎樓,加上年前台南地震,災情最慘烈也發生在一棟倒塌的大樓,也是有騎樓的。騎樓就是一樓地面空着,變成人行道,只靠幾根支柱撐着二樓以上的重量。台灣特多騎樓,我朋友又住在有騎樓的老舊大樓,居不安更思危,竟然問到我頭上來,因為聽過我從網上找來一大堆關於制震系統、防災常識的資料。但建築結構技術,我識得條鐵之外,也只知鋼筋有加固的,是一體成型的比較安全。
我倆於是扮起網民,都說騎樓看起來就很危險,地面的支柱又往往細細薄薄的,整棟高樓頭重腳輕,說到朋友幾乎想即時部署搬家保平安行動。我安慰他說:柱有大有細,有偷工減料的,有不按圖施工的,有接受政府驗收發執照時,因為某些關係而糊弄過去的。聞說你大樓的建商是大品牌,很有保證的。朋友問我為什麼知道這建商那麼清楚,我說,是從網民討論聽來的。
被呸了一聲之後,我又說,其實沒騎樓的建築也可以很危險,沒騎樓也等於只剩騎樓,因為一樓很多是店面,店家為了大堂寬敞無障礙物,違規把結構牆甚至柱子也拆掉,這就不關有沒有騎樓事,是建築法有沒有嚴格執行的事,是人性有幾貪婪,官員有沒有貪腐的事。台南那次更嚴重,正正因為一樓的大型電器店,幾乎把賣場弄到一望無際,倒塌的維冠大廈就是這樣也引起重大傷亡的。
朋友問我怎麼知道,我說是事後從網上所得,以及在政論節目上聽立委講的。立委都是專業人士嗎?又不是。為安撫一時急也無用的擔心,索性問唸工程出身的朋友,聽了一堆數據,關於鋼筋的厚度之類,我也記不起來,複述了大概,大概專家之言太專業,注重科學精神,不會給你一個肯定的答案,比如騎樓,要看你怎麼蓋,不能一言九鼎,一口咬定不安全,朋友最後沒耐性聽下去,反正沒定論就不一定危險了吧。以前常常說行騎樓也要戴頭盔,比喻小心謹慎行事,但這個頭盔很花時間,若不往專業人士找,又不信專家,不戴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