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屹立東區近半世紀的筲箕灣街市,因出租率長期偏低,食環署決定本月底關閉。街市僅餘兩檔開門做生意,周末走進街市內十室九空,人流稀少,與東大街人流如鯽形成強烈對比。經營紙紮逾30年的東主見證街市興衰,檔主與街坊由客人變成朋友,臨別在即大感無奈,但最不捨始終是街坊情。
記者:譚靜雯
筲箕灣街市1973年落成,兩層大樓共有82個檔位,但出租率過去3年一直僅56%。星期六中午時分,走進街市十室九空,部份攤檔擺放雜物,不少更已交吉,僅有兩檔開門做生意。昔日筲箕灣是個漁港,水上人聚居,其中一檔仍營業的海味乾貨檔主鍾太,就是在海上長大的漁民,「阿媽喺捕魚,七兄弟姊妹都喺船度大㗎,我細細個都去過南中國海攞魚」。10多年前她因年紀漸大,放棄水上人生活,上岸先在街邊擺檔賣乾貨海味,其後才遷入筲箕灣街市,每天風雨不改朝八晚五開檔。
「生意最好係個廁所」
其檔口的乾貨包羅萬有,蠔豉、蝦乾、鹹魚、花膠等數之不盡,「啲貨係細佬度攞番嚟,自己再曬乾」。歲晚臨近,不少街坊都專程找她辦年貨,「呢幾日係最忙啦」。忙碌過後,難逃結業命運,「政府話收就收,我哋都冇得反抗」。苦心經營多年,她當然不捨得,堅持做到最後一日。
在海味檔旁的黃先生於筲箕灣街市售賣紙紮物品已經30多年,見證街市興衰,「呢度嗰時好旺,好多人買嘢,品種又多,豬牛羊乜都有,食得嘅豆腐、芽菜、魚乜都有得賣。之前生意唔係差㗎,但金華街(露天街市)開咗之後,呢度(生意)就越來越差」。他更笑言,現時街市生意最好是2樓的洗手間,「試過唔發市,但最旺盛係個廁所,日日都有人問廁所係邊,最多人幫襯」。
街市月底關閉,檔口下月搬到愛秩序灣街市繼續營業,「始終都要面對現實,最終都係要走」。30多年來他與街坊由客人變成朋友,臨別在即,他最不捨是一群熟客及街坊,「啲客好遠喺元朗都返嚟搵我,佢哋細細個喺呢頭大,結咗婚喺嗰邊住都返嚟搵我,大家做咗好朋友……仲叫我千祈唔好唔做,話唔做點搵返你,仲緊張過我自己」。
黃先生的新檔口租金比現時貴逾一倍,又慨嘆紙紮物品已是夕陽行業,「難聽啲呢行做多10幾、20年都冇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