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斯多葛主義(Stoicism) 在英美流行起來,除了報章和網上有不少人討論這種古代哲學思想,新出版有關斯多葛主義的書也明顯多了;此外,每年舉辦的大型活動Stoic Week(由2012年開始)和Stoicon(由2014年開始)參加者眾多,尤其是Stoic Week,參加者數以千計。
斯多葛主義始於古希臘,曾盛極一時,但自哲人王Marcus Aurelius(121-180 AD)之後,便再沒有出現過重要的斯多葛哲學家;雖然歷來都有哲學家論及斯多葛主義,但自稱屬於這學派的則極少。到了二十世紀,德性倫理學(virtue ethics)復興,由於斯多葛主義屬於德性倫理學,學者對斯多葛主義亦興趣大增,但這只限於學術界;上面說的「流行起來」,指的卻不是學術研究,而是一般人對斯多葛主義作為可以實踐的人生哲學之興趣。
斯多葛主義近年在英美流行起來的一個因素,是哲學家Massimo Pigliucci大約三年前在《紐約時報》發表的專欄文章"How to Be a Stoic"在網上爆紅,他的同名網誌因此增多了大量讀者。Pigliucci數月前出版了How to Be a Stoic: Using Ancient Philosophy to Live a Modern Life (Basic Books, 2017),講述自己實踐斯多葛主義的緣由和經驗,寫得趣味盎然,雖然書名有點self-help味道,也確實是寫給大眾看的書,但內容紮實,顯出作者的哲學修養,不是一般的self-help 書,而是「斯多葛主義現代化」的佳作。
Pigliucci是頗獨特的哲學家,擁有三個博士學位,本來研究科學,先在意大利取得遺傳學博士,移居美國後,因緣際會,多讀了一個生物學博士學位,成為生物學教授;隨後他對哲學越來越感興趣,於是一邊當教授,一邊當研究生,攻讀哲學的博士學位,終於成為三料博士。Pigliucci拿了哲學博士後,繼續當了五年生物學教授,才「轉行」做哲學教授,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萊曼學院(Lehman College)。除了研究哲學和著書立說,Pigliucci也是很活躍的公共知識分子。
Pigliucci透過描述個人體驗和一些真實人物的例子來說明斯多葛主義的內容,以及這種思想如何能有改變生命的力量。跟其他古希臘哲學思想一樣,斯多葛主義視哲學為一種生活方式(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而不只是思辨或理論。斯多葛主義追求的是內心平靜,認為這是減少人生苦惱的最佳方法,卻不要求苦行或盡力消除欲望;要做到這樣,就得訓練自己對一切事物都不在乎(indifferent),然而,不在乎的事物卻又可以分成寧願有的(preferred indifferents)和寧願沒有的(dispreferred indifferents),這樣一來,便既不須消除欲望,也不須苦行,但欲望得不到滿足或不願意發生的事發生時,卻仍能保持內心平靜,因為根本是不在乎。
那麼,如何訓練自己對一切事物都不在乎呢?這種訓練在於將以下兩個了解內在化(internalized):一、任何事物,如果令我們心境不平靜,那不是由於事物本身,而是由於我們對事物的看法;二、任何事物都可以歸入「完全不受我控制」或「至少部份地受我控制」,屬於前者的不必多想,屬於後者的盡力而為(盡力而為的結果又可歸入這兩類之一,以此類推)。所謂「內在化」,就是令這兩個了解滲透於自己的思想,成為自然而然的想法,決定我們對世間事物的反應。
內在化的訓練方法是經常在腦內重複這兩個了解,至少要早起和睡前各一次,輔以外在的提醒,例如在當眼處貼上字條,寫着這兩個了解(以及派生的看法或做法)。這樣做可以說是自我洗腦──洗腦很有效,自我洗腦同樣有效。讀過Pigliucci的書後,我嘗試這種斯多葛主義內在化的訓練,感到這個方法是有效的;當然,我距離「對一切都不在乎」還很遠,但早陣子家裏發生了煩事,斯多葛主義確實令我比從前較能保持心境平靜。
以上所述,不過是斯多葛主義的簡化,有興趣者不妨先讀Pigliucci的書,然後讀Seneca,Epictetus,Marcus Aurelius等古代斯多葛主義者的著作,繼續實踐和探索。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