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麗邨清潔外判服務合約爭議,引發清潔工人罷工。最終外判商與清潔工雖然達成協議,並作出特惠補償,該外判商亦將相關安排延伸至另外幾個屋邨的清潔服務合約,惟因此海麗工潮所揭示的一些問題仍有待解決。
現時的清潔服務投標機制,雖然並非以「價低者得」作評分準則,雖然近年在「非財務評分」中加入了與員工薪酬待遇相關的要求(佔4分),要得到這4分卻必然令勞工成本上升而使投標者較為吃虧,故此投標者改善員工待遇的誘因實在很低。
若要改善員工薪酬待遇,最直接的方法是在標書加入條款,將員工薪酬劃定在某一水平(例如可參考行業工資中位數,或與政府公務員合約的清潔工人薪金水平掛鈎),所有投標者必須達到此最低要求方有機會中標。同樣,標書上也可列明合約期滿的遣散費或約滿酬金安排,杜絕將來的爭議。
同一時間,政府若希望增加外判商善待員工的誘因,也應改變「財務」與「非財務」別佔評分內「70:30」的比重,提高技術評分的比重後,亦可將技術評分內與員工待遇相關的項目相應爭加,減少成本上升對中標機會的影響。
當然,改善員工待遇也意味房委會將增加開支。但我們相信,房委會在善用公帑、提供公營房屋供應以外,也有成為其他公營機構及企業榜樣的社會責任。
海麗邨工潮引發另一廣被公眾關注的問題,是兩間清潔外判商以相同地址辦公,而在房委會清潔服務承辦商名單內,亦有公司由家族成員分別擔任公司董事。
房委會以《香港會計守則第24號 – 關聯方披露》界定「關聯公司」,此安排主要只是為免合約集中於同一組 / 關聯公司而引致的風險,而不是用作防範反競爭行為的措施。現時的「關聯公司」定義狹窄,兄弟姊妹分組公司仍不需要申報實在過於寬鬆,公眾難以信服,應盡快收緊。
房委會早前曾公開過去十多年共300多份標書的中標情況,但這些數字仍未能釋除公眾對某些家族壟斷清潔合約或「圍標」的疑慮。房委會可更進一步整理過去的合約紀錄,審視不同「家族」參與投標時有否出現異常情況,包括相同「家族」公司出價是否相若等,確保制度穩健,以爭取公眾信任。
單單透過「關聯方」的界定,不可能處理反競爭或圍標的問題。兄弟姐妹公司不代表必定合謀圍標,兩間沒關聯的公司也可以合謀圍標,兩者並無必然關係。但是,若能完善制度如加強申報,及對不同公司的標書價格有更深入、更長期的觀察和分析,房委會的投標制度將更加牢不可破,減低被圍標的風險。
尹兆堅、羅健熙
房委會委員、房委會投標小組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