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善用公帑 全民接種流感疫苗 - 古立

蘋論:善用公帑 全民接種流感疫苗 - 古立

流感肆虐,醫院爆棚,醫護人員疲於奔命。林鄭繞過立法會,額外撥款5億元給醫管局增加人手、提高護士薪津。為了應付爆發流感,醫管局本已預留5億元以增聘人手,故此不缺資金,所欠者乃醫護人員。林鄭那5億元極其量是拿公帑做騷、抽流感水省招牌而已,能否救得近火,毋須細表。

增注射點提高接種比率

流感殆為風土病,每逢冬季都爆發;所不同者是為禍的病毒品種類型及其殺傷力的輕重。既非突發事件,但凡流感季節醫院卻又例必告急,何也?除了防範不力,醫護界的行業保護政策難辭其咎。
眾所周知,流感病毒雖是變幻無窮,接種疫苗依然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即以這個季度的疫苗而言,即使未能百分百對症下藥,亦有三、四成效力。倘能全面推廣,理應可以大大紓緩醫院的壓力。可是在730萬人當中,至今不到10%接種了疫苗。美國的接種比率是香港的五倍,接近人口的50%。何以美國能而香港不能?
美國人接種疫苗遠較香港為方便。除了醫院、醫生診所,藥房、超市皆提供注射服務;有些公司更安排員工集體注射。縱使要自費接種疫苗而非像香港那樣有公帑津貼,美國人的接種比率依然相對偏高。
反觀香港,注射疫苗的渠道不外乎醫管局轄下的醫院、普通及專科診所,和私家醫生診所;而上門注射服務則局限於長者院舍。渠道相對有限,皆因法例只容許醫生及有專業資格的護士打針;而兩者皆人手短缺。不管是政府或私家診所都預約需時。
流感預防針以安全見稱,嬰兒、孕婦、老弱無礙。倘能放寬打針的資格要求,像美國那樣讓注射疫苗點處處都在、無處不在,當有助於提高接種比率。

花費5億預防勝於治療

再者,雖有津貼,受惠者的資格卻有限制,主要是65歲長者才能到政府(免費)或私家診所(公帑津貼190元)接種;不合資格的人要自己想辦法。香港人口密度之高世所罕見,流感在社區傳播的風險比美國以至別的地方都大得多;是以更有必要大幅提高接種比率以制止流感在社區蔓延爆發。
然而當局在2014年制訂的流感「準備及應變計劃」,卻將重點放在衞生署、醫管局、漁護署及食環署之間的戒備應變部署,預防措施局限於「採購合適的流感大流行疫苗,以及根據已定下的優先次序推行疫苗注射計劃,監察疫苗所引起的反應及不良作用。」如何提高接種疫苗比率,付諸闕如。
在現行計劃下,有70.5萬人接種了疫苗。按私家注射津貼190元、公家注射津貼100元伸算,公帑開支約為5,350萬元。全民接種,涉及約5億元,數目剛好跟林鄭的做騷費相若。預防從來勝於治療,善用公帑,那個辦法更為應棍也毋須多說。當然,要達致全民接種的目標,則還請醫護界高抬貴手,開放包容,讓人人可以隨時隨地接種疫苗。

周一至周六刊出
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