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大的經濟問題是甚麼?上車困難?上車困難是表象,真正的問題是:「收入追不上資產價格的升幅。」這個問題,不是香港獨有;但在過去十年的經濟周期,香港最受影響的資產價格是房地產,而房地產投資的門檻又遠高於其他的資產類別如股票,市民的財富差距,也因此越來越明顯。
政府可以做甚麼去解決財富差距問題?坦白說,政府可以做的事不多,恐怕只會惹來政治上的反彈。但若然要政府在盈餘中拿錢出來派糖,例行公事地「紓解民困」,相信立法會的各黨各派也不會就此罷休,相信這是今年財政預算案最大挑戰之一。
如何解決因為供不應求令地產價格上升?一直以來,我們都將焦點放在土地供應。就連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最新的一篇網誌,也叫市民要「務實」地看待填海。曾幾何時,我也相信香港「地少人多所以寸金尺土」的都市傳說。不過,假如細心審視香港的變化,就不難發現其實這個城市自從1990年代中,人口增長一直處於不過每年1%的低水平。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推算,25年後,即2043年,香港人口到將達至頂峯的822萬;比今天的734萬只多出88萬。這個推算,背後已經假設單程證制度不變,以及人均壽命增加等因素。
對比全球的人口增長平均數1.09%,政府統計處推算中使用的複合年均增率0.46%,算是低增長的地方。不要忘記,假設當中已包括移民淨流入的因素;換句話說,假如香港因為社會經濟等因素,影響了移民的流向,香港人口可能未到2043年便達到頂峯。
假如人口增長持續在低水平,所謂的剛性需求,應該解釋不了為何樓價在過去幾年的升幅會如此顯著。說到底,影響房地產的需求,除了是居住和使用,更重要的投資和回報。其實就算牛頭角順嫂也知道,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各國央行的超寬鬆貨幣政策令到鈔票購買力大跌,資金流入各種資產市場,才會出現資產供不應求的情況。
增加供應也難以平抑樓價
房地產跟股票不同。股票理論上可以說是無限供應,但房地產的供應彈性卻有一定的限制。事實上,在2007年10月,也就是港股對上一次大牛市,總市值是港元23.2兆。雖然說恒生指數在不久之前才回到十年前的高位,但港股的總市值其實在去年底已經高達港元34兆。假如說要增加土地供應和樓宇供應來平抑樓價,恐怕將整個維港填平,亦未必足以滿足資金氾濫造成的影響。
我不反對城市發展,更不反對舊區重建和更新。但假如目的是要透過增加供應來平抑樓價,似乎命題在數學上難以成立。甚至乎有理由相信,目前的樓價已經升至不合投資回報的水平,湧港資金才轉向股市。
每個經濟周期,對不同的資產的影響都有一定的分別,但普遍而言當相對落後的資產也出現強大的需求,往往意味經濟周期也步入尾聲。近來美債息率有回升的迹象,資深投資者格羅斯甚至認為四分一世紀的美債牛市也要快將結束。在最壞的情況,宏觀經濟格局的轉變將會造成不少市場的泡沫爆破,市場上也沒有氾濫的資金去吸納新增的資產供應,令「賤物鬥窮人」的情況再現。要知道,政府收入很大程度上與資產價格周期掛鈎,屆時要紓解民困,錢又從何而來?
李兆富
公共政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