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是否發展面積達170公頃的粉嶺高球場,引起廣泛討論。政府指顧問公司建議兩個方案,包括局部發展其中32公頃,提供4,600個單位;或較全面地以中低密度發展,提供13,200個單位。筆者收到不少傳媒查詢,但實在不能簡單答發展密度是否太低,因為也要整體看一看新界北的情況及房屋問題的源頭。
回顧一點歷史。粉嶺高球場首次被提及作建屋,是2013年政府硬推新界東北發展(容納17萬人口),計劃拆遷古洞及粉嶺北,於是民間提出以古洞發展區旁的粉嶺高球場,作為替代選址,以避免居民被逼遷。筆者亦得到數位規劃師的協助,並聯同范國威及張超雄提出具體方案,發展部份高球場來容納8萬人口,並提議有運輸系統接駁上水。
當時提出8萬人口的縮小版計劃,以取代17萬人口的政府計劃,是經過計算東鐵的載客量。眾所周知,東鐵綫在繁忙時間已「頂門」,其餘時間亦長期被大陸自由行及水貨客佔據。此外,沙中綫通車後,東鐵綫將會減卡,就算改善訊號系統,一減一加,東鐵的運載力未來將難以提升。
任何人也有惻隱之心,縱使筆者認為高球場應是較優先建屋的選項,但上水及粉嶺居民已長期受大陸自由行佔據交通工具及社區生活空間之苦,而北環綫的落實時間也是未知之數,加上政府完全沒有考慮撤回全部或部份新界東北計劃,即是北區在未來十年要「硬食」17萬人。所以,筆者實在說不出粉嶺高球場可以作較高密度發展。
那麼以低密度局部發展高球場又如何?若果香港政府可以新增一種住屋類型叫低密度簡約村屋,約400呎一間,供年輕夫婦租用或者首置購買,筆者會考慮支持;但若果是賣地供發展商建低密度豪宅,那麼就只能反對,因為這只是由富人打Golf變成富人的投資工具。
最後,再看看顧問提出兩個方案的容納人口。局部發展高球場可容納1.3萬人,全面發展高球場則可容納3.7萬人。比較2016年的人口狀況,被輸入的單程證入境人士超過5萬、 輸入大陸專才計劃近1萬人(未計家屬)以及2萬多個大陸交流生。即是諷刺地說,面積有如整個荃灣般大的粉嶺高球場,所提供的房屋連一年的單程證人口也未能滿足。所以,若不減少各項移民計劃的入境人數,房屋問題不但不會解決,還會繼續惡化。
譚凱邦
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