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傳統基金會及《華爾街日報》在1995年始創「全球經濟自由度排行榜」,自此香港持續24年榮登榜首。打從過渡那一刻起,特區的氣壓即不斷下沉 ;在這張、那張排行榜的名次,只有下滑,鮮有攀升,更是屢屢給新加坡比下去了。「自由度排行榜」可年復一年讓香港騎在新加坡的頭上,讓人不期然感到雪中送炭的溫暖。
教人詫異的是,這張排行榜將香港以country相稱,林鄭非但沒有第一時間偉光正上身,喝令外國勢力休得造次,對香港事務指指點點, 反而欣然接受此殊榮。輸打贏要,殆為特區政府的基本方針政策矣。這張排行榜無疑大長特區志氣,卻把中國放在第110的位置,那又叫習大大顏面何存?最自由經濟體此殊榮顯為一把雙刃劍。
除了讓「國家」尷尬,中港的排行名次到底有何意義,下文再作交代。在此且讓鄙人先跟大家說另一張排行榜──世界銀行炮製的「全球營商環境排行榜」(香港在榜上排第五位,名次「循例」在居第二位的新加坡之後)。「自由度排行榜」派成績表的前一個星期,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師羅馬(Paul Romer)控訴「營商環境排行榜」造馬,刻意㩒低智利的排名,他不值其所為,劈炮抗議。
按理這張「營商環境排行榜」由羅馬的手下編制,縱然造馬,此亦「人民內部矛盾」,大可以責成手下修正,何須劈炮以明志?羅馬上任不到兩年,高調辭職,足見世界銀行此超級國際官僚組織,諸侯割據,尾大不掉。
何以要㩒低智利的排名?據《華爾街日報》說:政治,一切都是政治。負責編制排行榜的是位智利裔經濟師。其人政治取向右傾,是以當智利的保守派上場,則秤先啲,調升其排名;及至左派掌權,則揼秤扯低排名。自2006年以來,智利的排名在25位與57位之間波動。
營商環境不是一日造成的,智利的名次怎可能在短短數年間大起大落?從堆填區視之,造馬的指控,起碼表面證據成立。可是在羅馬之先卻沒有人質疑排行榜是否真確可靠,有沒有人認真看待榜上名次先後,以之為投資、經營指引,恐怕亦毋須多說了。
紙上遊戲了無實效
事實亦然。看到智利的排名從25位跌落57位,投資者會因而撤資嗎?生意人會因應排名漲升而擴充經營嗎?不會吧。到頭來營商決策,靠的是主事人掌握的數據、行情而非排行榜的名次。此則不禁令人要問,排行榜既是了無實效,從世界銀行到這個、那個基金、智庫何以又樂此不疲?莫非炮製這些紙上遊戲的目的就是為專家們製造就業機會?
姑勿論如何,香港跟大陸在「全球經濟自由度排行榜」的名次差距之大不能不予人以造馬之嫌。說到底,自由度之高低理應是有後果的;自由度高的地方,其經濟理應快速發展、讓人們富足、生活一天天好起來;自由度低的地方,經濟不前,人們活在特朗普口中的shitholes裏(其一為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居75位,排名比中國高35位。)
比對香港及大陸年來的經濟表現,那個地方發展得快、人們活得有底氣;那個地方墮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增長不前、人們從取笑阿燦到自己淪為港燦,有目共睹。然而排行榜給大陸經濟自由度的評分,在1995年是52.0;四分一個世紀後,評分雖是上升了卻也不過是57.8。這跟其間大陸經濟令人側目的表現豈為匹配?
不是嗎?乘着加入世貿組織之勢,大陸晉身為世界工廠,攻陷國際市場,累積外匯儲備之多,史無前例。除了讓數以千萬計的人脫貧,其GDP更一口氣爬過英、德、日的頭,一躍而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挑戰美國的一哥地位。其經濟自由度若非有大突破,又焉能有此奇蹟般的表現?可是24年來大陸的自由度評分從52.0微升至57.8,怎麼看也說不上是個大突破。這個評分莫說不能叫14億人服氣,任何頭腦正常的人恐怕也會覺得難以置信。
鄙人不敢說編制自由度排行榜的專家造馬,卻不能不質疑他們評定的自由度有何指導意義。既是了無意義,四分一個世紀來花偌大工夫編制此排行榜來做甚麼?難道此貌似客觀科學的紙上遊戲另有意圖?耐人尋味也。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