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倫一去聯儲局將進退失據(盧峯) - 盧峯

耶倫一去聯儲局將進退失據
(盧峯) - 盧峯

美國聯儲局換旗手,只擔任主席四年的耶倫女士悄悄退位,沒有在離任最後一次議息會議後說太多甚麼臨別贈言。特朗普其實欠她一句道謝,只是這位總統眼中只有自己,才不會想到這樣的禮數。
四年前耶倫接替當了八年主席的伯南克為聯儲局掌舵人,政經學界都深慶得人,認為她的資歷、學識過人,足以擔當大任。事實上她領導聯儲局四年雖不像伯南克那樣出盡奇招勇救金融海嘯後的危局,但在穩住美國經濟增長上居功至偉。
還記得2014年底、15年初,歐債危機再次發酵,美國經濟增長乏力,全球發達經濟體的通脹率趨跌,有跌入secular stagnation(停滯)以至liquidity trap及通縮的風險。可就在那時候,部份共和黨國會議員開始炮轟聯儲局的量寬政策權令貨幣供應太多,大力施壓要求聯儲局縮表及加快加息步伐,甚至公開批評耶倫是在debase 美元,要求她盡快加息否則該落台。

鮑威爾上場 形勢不容樂觀

耶倫不為所動,耐心向國會及國民解釋經濟復蘇未穩不該隨便收緊銀根,以免令經濟掉頭向下,到時候再大開水喉放水也未必管用。最終頂住壓力,到15年底才開始摸着石頭過河般加息,而且步伐相當緩慢,像無痛一樣逐步把利率從零息升至一厘半,經濟同時期保持穩定增長,失業率更從她上場時的4.9%降至4.1%。特朗普能在國情諮文大吹特吹自己上任一年經濟如何標青,實質上是耶倫的功勞。
耶倫去鮑威爾來會出現甚麼光景暫時難以確定,但形勢不容樂觀。從經濟上看,美國經濟經歷九年持續增長後有可能已到達景氣同期的頂𥧌,未來一段時間面對的是放緩甚至衰退的風險;偏偏通脹壓力在沉寂多時後開始復蘇,工資上升壓力變得明顯,特朗普的龐大減稅方案也有可能進一步令經濟過熱。
在這樣的複雜情況下,加息及縮表步伐如何拿揑成為關鍵。收水太快的話,經濟可能急劇收縮,加快經濟逆轉;收水太慢太遲的話則可能真的縱容通脹惡魔肆虐,形成物價升工資升利率升的惡性循環,令經濟變得波動不定。鮑威爾公共政策資歷、經歷甚淺,忽然成為全球最重要央行領頭人,他能否掌好舵用貨幣政策保持經濟穩定是個大疑問。
政治上的憂慮更大。特朗普堅持要撤換耶倫,改由資歷較淺的鮑威爾出任聯儲局主席,最大的考慮是令鮑威爾欠他一個人情,好讓他可以在幕後左右聯儲局的政策方便在2020年爭取連任。
總統大選雖然未必再像九十年代那樣以經濟表現決勝,“It's the economy, stupid”也不再是喊得最響的口號;但到短兵相接的時候,經濟成績好壞,民眾對生活、經濟是否滿意仍甚為重要。當年老布殊大意失荊州敗予克林頓,不少共和黨人就認定是因為時任聯儲局主席的格林斯潘太遲減息,民眾不滿經濟困頓而一心求變。
特朗普2020年競選連任除了再打民粹牌外,經濟牌也不能或缺。聯儲局有個自己人的話,他便較有機會影響息口走勢,避免經濟在不適當的時候大幅放緩。鮑威爾既由特朗普一手扶上台,他能否向特朗普say no是個大疑問。守不住的話,賠上的就不僅是經濟不穩定,還有聯儲局的獨立地位!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