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去年發生26宗擱淺鯨豚個案,其中5條擱淺個案懷疑遭船隻撞擊,當中4具屍體身上發現魚網或漁具。上月更一連有4條江豚擱淺,其中一條胃部、喉嚨纏有魚絲和魚鈎。東華學院醫療及健康科學學院助理教授葛展榮分析,不排除有人誤捕江豚。他指江豚佔去年擱淺鯨豚總數七成,但大眾往往忽略其生存狀況。
記者:潘柏林
根據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最新統計,去年擱淺鯨豚個案共有26宗,江豚佔18條、中華白海豚佔5條、其他鯨豚有3條。
疑曾遭船隻撞擊
保育基金分析,其中5宗擱淺個案懷疑遭船隻撞擊、另有一宗被繩具纏繞個案。解剖人員在4具屍體身上發現魚網或漁具,兩具在胃內發現魚絲。保育基金指,有三種人類活動因素影響鯨豚存活,包括遭魚網或漁具纏繞、遭船隻撞擊、細菌寄生蟲和病毒感染。
葛展榮團隊自2014年起為鯨豚做「影像解剖」,去年協助分析14條擱淺鯨豚死因,當中5條死因與人類活動有關,包括懷疑遭船隻撞擊、骨折或顱頸脫位問題等。而今年一月已有4條江豚擱淺,研究人員近日在facebook專頁「鯨豚影像解剖研究小組」公佈,其中一條江豚被大量異物鯁塞,口腔內有魚、魚線、魚鈎等漁具,一直延伸到第一個胃部。
食漁具「濁親」溺浸
影像解剖顯示,該條江豚健康良好可正常獵食,口腔和胃部發現食物,但食道有食物未及吞下,葛展榮認為情況少見,「食道都有食物,證明佢喺度吞緊,但無端端棘住嗰度死亡」。
該江豚鼻道有很多液體,出現溺水嘅迹象,他估計可能與人類誤捕有關,「我估計佢食咗漁具後濁親,或者有溺浸情況」。他認為應投放更多資源研究江豚數目及其面對的威脅,才能針對推出保育措施。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回覆稱,該條江豚的身體狀況良好,口部沒有發現大量異物,但在其胃部及喉嚨均發現被消化中的魚類、小量魚絲及一個魚鈎。但由於屍體嚴重腐爛,準確死因未能確定。
葛展榮指,江豚通常在香港的南面及東面水域出沒,高速船是其中一個威脅。
翻查資料,近年基建工程威脅江豚生境,包括石鼓洲填海興建焚化爐,令江豚失去棲息地。中電擬在索罟群島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當地亦是江豚和中華白海豚重要的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