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嘅嘢,你識條…… - 馮睎乾

藝術嘅嘢,你識條…… - 馮睎乾

看舞台劇,往往發現台下的人,比台上的戲更精彩。上星期看林奕華導演的《聊齋》,中場休息聽見後座幾位女觀眾討論,一人說:「太深了,沒一場看得懂。」另一人附和,也連聲說「太深啦」,但聲調充滿欣悅,顯然是另類讚美,彷彿看不懂才物超所值。以我所見,舞台劇觀眾是世上最包容、最合作的人,他們有異常靈敏的笑位雷達,只要一偵察到笑位,不,是有笑位意圖的對白或動作,就會爆發笑聲,更合作的還熱烈鼓掌。對於這類善良的觀眾,笑位好比戰時遺留的炸彈,一經發現,必須安全地引爆,置之不理的話,便可能傷人。於是台灣演員講句半鹹淡廣東話,他們笑;講日文,又笑;講粗口,更是哄堂大笑。內子和我也許不夠善良,或太笨,想不通粗口有什麼好笑──真的這麼惹笑,地盤佬豈非都是子華神?我想得太多了,後排幾位女觀眾早已格格格格大笑。她們儘管「沒一場看得懂」,但令我震驚的是,笑位則沒一個笑不出,即使反應得比人家慢,即使笑聲有點機械化,然而相比起我,她們絕對更適合當林奕華的觀眾。
很多人慨嘆林導的劇「很深」,而林導本人也從不諱言,你看不懂,肯定是你有問題。日前有觀眾撰文評他劇情俗套,台詞拖泥帶水,他的回應很妙:「讀了這篇有個感想,看和見,知道和感受,還是會不同步的。每部作品我都視作是一份禮物,但我還是做不到令每個人都收到他:於人生有用。」你的舞台劇是「禮物」?早點說吧,大家就不用買票了。普通自信的人,還真說不出口「禮物」二字。舞台劇也好,電影也好,你看不懂有兩個可能,一是作品的確意味深長,需要細想,二是創作者眼低手更低,故弄玄虛,令人一頭霧水。西方有句諺語,「將不認識的東西當成偉大」(Omne ignotum pro magnifico),這是很多舞台劇觀眾的寫照,也是不少偽術家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