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由來不一定名校 - 鄧達智

名將由來不一定名校 - 鄧達智

左丁山一月二十九日文章《名校出身》,細數六位本地人大學校長之中,只有兩位出身自十大名中學,其餘三分二強也不一定來自Band 1中學……更語香港人莫過分沉迷所謂「贏在起跑線 」。
爭入名校從來沒有今天白熱化,今時父母在子女於肚裏已勤奮研究不同幼兒院並隨後幼稚園小中大學一條龍走向;做今天人家的子女更不容易,自懂事即被分配發放,讀什麼學校?唸什麼科目?自己興趣在那裏?無從過問,只能按父母本子辦事,全副精神將他們至高無上的「苦心」演繹鞠躬盡瘁,就未能當上尖子,起碼堅守名校被校名並由來著名師姐師兄影射照耀;那是平生第一項唯一無二的回饋。
老日子過去的我們對名校無疑心生敬重,有點點夢想跨越門檻卻無發奮圖強實際行動,隨遇而安進入相信也能讀得好書的學校,肯定自己能力更甚於信賴出身母校的光環,讀設計學院尤甚。
老老實實,設計創意這回物事在乎個人能力甚於出身何院何校。再著名的學府尤其國外不乏「做咗呢份工」類型、Hea得很教職人員。遇上無私奉教的老師非必然,學院幾年遇過幾位還願意點出閣下長處短處分佈位置兼奉上鼓勵打氣;走運了,需感恩常念。「做咗呢份工」人有之,「讀完呢幾年」者更眾。
反觀殿堂級、Icon級、神台級、傳奇級設計師當中、尤其上一、兩輩名將有幾人出自名校?
Chanel不是,Dior不是,Balenciaga不是,Cardin不是,聖羅蘭不是、Halston不是、Versace不是、Alaia不是……OK,他們都是過了世的人,前代師徒制而非學校製造。還在世Givenchy、華倫天奴、Armani、Jean-Paul Gaultier、Ralph Lauren、Tom Ford、Jimmy Choo都不是。聖馬田學院出過John Galliano、Alexander McQueen;安特惠普皇家藝術學院出過一眾比利時舉足國際輕重的名師群,也已廿多年前。近年爭崩頭躦入以上名校去的環球尤其大陸學生猶如洪水猛獸(怎似那些年我們是但輕鬆,重要在於學習深入淺出而愉快?)有人之後高舉畢業金牌以為自此蒸蒸日上,宣傳故事一籮筐,真正脫穎而出不單媒體力捧而讓觀眾拭目以待兼具持久力成員?着實無多,又能入屋的名字更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