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比較過正式統計,單憑印象,今個NBA賽季不幸遭受重創的球員好像真的偏多。在慘烈的季初之後本來平靜了一段時間,上星期卻又連續發生兩宗令人嘆息的創傷,先是今年大爆發並當選全明星賽正選的「表弟」吉辛斯(DeMarcus Cousins、圖)左足阿基里斯腱撕裂,餘下賽季報銷;次日輪到雷霆的防守悍將A羅伯臣(Andre Roberson)臏腱撕裂(即季初林書豪受重創的同一位置),今季再打球機會相信亦「凍過水」,亦令近況大好的雷霆防守力削弱,要與金州勇士等在西岸爭雄出現變數。
A羅伯臣其實才傷癒不久,令人懷疑是否復出操之過急導致再受創。至於吉辛斯更慘,受傷時球賽其實只剩15秒左右,為了搶一個自己射失的罰球籃板而出事。他今年狀態大好,幾天前更在雙加時勝公牛一役創造怪物級大三元,44分24籃板10助攻(上一次有人造出40-20-10以上數字,已經要數到1972年的渣巴)。打到第八季的吉辛斯今年大熟大勇,本來很有機會初嘗季後賽滋味,真是令人嘆息。
兩人受傷都沒有與人碰撞,也不是失平衡着地衝擊所導致,而是很正常發力或跳躍動作下撕裂筋腱,可以猜想與累積的新傷舊患或者疲勞有一定關係,亦因為NBA賽事的速度和強度遠超一般籃球賽,球員身體所承受的壓力和耗損甚驚人。打球的朋友,特別上了些年紀的,看到這些畫面都會有點心寒,因為沒有明顯原因或先兆下就重傷,防不勝防。球星就算天生體格過人又有最頂尖的醫學和復健支援,受這類傷也不容易完全回復從前活力,平凡人如我們可能任何一秒就跟喜歡的運動說bye bye。
對於職業球員恆常冒着這些身體風險去作賽,我是由衷地敬佩。當然也有人會說,他們收了巨額球酬上場作戰,這風險的價值已包在人工裏的,對這說法我絕不認同,身體受傷的恐懼和痛苦,不是金錢能夠抹除的。每一個踏上職業競技場的球員,就算是最少上場的大後備,其實都是勇者。
文: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