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叫那是「普通話」? - 曾志豪

誰叫那是「普通話」? - 曾志豪

究竟大學生應該符合甚麼條件、具備甚麼能力才可以畢業?本來是嚴肅認真值得討論的課題,不過很可惜,在「浸大佔領語文中心」一事,這個議題早就淹沒在雙方陣營的政治表態仇恨口水之中。而一切原因,都和「普通話」有關。
先講建制一方。那些藍絲作家、藍絲導演、藍絲議員,全部「陀衰家」出來獻世。
或許他們看見「普通話」便認為事涉國家護主心切,要衝出來表忠心。
這批「政治陀衰家」很快便把事件定性為「佔中後遺症」,「粗口暴徒有失斯文」,最後當然是「港獨勢力入侵校園」。於是香港一間大學的校政也驚動了內地傳媒關心,除了出社論痛罵,更有傳其中一位佔領語文中心的同學被內地實習單位「起底」要求交人。這些比學生講粗口更橫蠻的行為,無異是「幫倒忙」,只會令浸大校方尷尬,仿佛普通話政策真的就是為迎合北京而做,假如校方真的懲罰那些佔領語文中心的學生,又會被誤解為「配合保皇勢力反港獨」。
支持學生的陣營也走到最盡,他們把「普通話要求」視為對粵語的歧視不公,把焦點變成「普通話是匪語不值得學習」,又指政策是「種族歧視」,香港人是三等公民。因為國內學生不必掌握廣東話、西方學生不必掌握普通話,挑起網民強烈情緒。任何強調普通話實用性的論述,都會被等同於「媚共討好大陸」。反正任何認為要學好普通話的意見,都會被理解為「睇唔起本土粵語——推普為了滅粵——推普等於媚共」。
有人抗議考普通話的機制不公,有人認為根本不應該把普通話當作畢業條件,有人更徹底,根本不應學普通話。
像浸會那位老師所講,普通話學習雖然無錯但不合時宜,中港矛盾太尖銳,不如取消,惹不起我還躲不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