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學金】學生每日讀新聞 克服語言大挑戰

【助學金】
學生每日讀新聞 克服語言大挑戰

【本報訊】新移民學生,面對居住環境轉變,還要克服語言這大挑戰。伯裘書院分別就讀中三及中五的學生,不惜每天讀新聞、聽英文歌,學習廣東話及英語,校內試成績更名列前茅。

就讀中五的袁海淋,4年前從貴州來港,除不諳廣東話,對英語認識亦非常有限,「當時連ABCD都未識晒」。目前,海淋說話雖仍帶有濃重鄉音,但溝通已沒障礙。

剛滿17歲的海淋,13歲來港,入讀伯裘書院中一,由於語言問題,整整一年,只會躲在班房一角,「怕人笑,索性唔講」。揭開英文書更是一頭霧水,「呢本天書嚟,點學啊?但老師同我講,英文係一定要讀,一定要克服!」中二後,海淋逐漸打開心窗,多與同學溝通,更苦練廣東話,每天收看電視新聞,更跟著主播一起讀,放學後,亦會向老師朗讀課文。

海淋笑言,自己只會埋頭苦讀,每晚留至8時半,學校圖書館關門才離開,剛入學時,全班30多人,考獲20多名,至中二下學期,便幾級跳至全班第一名。海淋期望日後成為教師,作育英才。

同樣是伯裘書院學生,中三學生林燕璇則想成為醫護人員。5、6年前,燕璇於深圳工作的父親,因腦癌離世,從此每見救護車經過,便感觸良多,「我想救人」便成為其心底的最大渴望。兩年前,從廣州來港的燕璇,要離開感情深厚的同學,又要面對狹窄的居住環境,坦言難以習慣,惟性格早熟的燕璇,卻不敢宣之於口,更連續兩年考獲全班第一,獲得助學金,讓家境清貧的燕璇購買參考書,「希望工作之後,可以養返媽媽」。

從事教育近23年的伯裘書院校長黃頴東,深感社會在變,成績已不代表一切,「依家死讀書,攞好成績,或者仲可以,但將來未必,成績好唔代表你一定成功」。因此,黃校長解釋學校除著重學術成績外,亦會透過不同課外活動,培訓學生各種社交、合作技巧,以及創新思維,「有呢啲技巧嘅學生,攞到好成績嘅機會更大」。

「蘋果助學金」計劃希望透過發放助學金,為家庭經濟有困難之學生提供學業及課外活動上資助,幫助學生能夠努力向上,學業上尋求進步,亦幫助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發展潛能,於社會上成為一個獨立而且有適應能力的人。在未來日子,我們繼續需要大家支持,請即捐款到S0007「助學金專戶」,贊助未來助學金的經費。

「助學金專戶」專戶編號:S0007
網上捐款: http://bit.ly/applecharity

網上捐款捐款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