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署用無人機製3D模型 需時3周變1日

土木署用無人機製3D模型 需時3周變1日

【本報訊】本港山勢地形複雜,人手測繪有各種掣肘。土木工程拓展署自2013年引入無人機測繪技術,除製作3D地形模型和空中全景圖等資訊工具,亦可監察工程進度和評估山泥傾瀉情況,可將需時2至3周的測繪工作,大大濃縮至1日完成,可見呎吋精細至0.1米,較傳統半米至1米更為清晰。署方去年曾首度以無人機測繪大規模山泥傾瀉,追查事故成因。
土木工程拓展署現有8架現役無人機,自2013年起陸續引入進行各類工程測量,可更新採石場和填料庫的地貌和監察工程項目進度等。署方去年5月更首次將技術應用於大規模山泥傾瀉評估,在西貢西灣道西灣亭附近的數宗山泥傾瀉事故中,出動無人機5架次作緊急航拍測量,在1天內攝下約700多張影像,了解150多米高山體的土方倒塌狀況,製成高解像度的三維地形模型,可透過彩色點雲與2011年數據作點對點比較,評估傾瀉的土方體積,同時製成正射影像圖,全方位了解實況。
土木工程拓展署高級土地測量師喬佩華表示,一般的鐳射測量直線測繪距離只有約100米,只可能測繪山體下方位置,亦不可能了解山體凹陷位置的情況,無人機航拍技術可提供更全面、更準確的資訊,協助策劃補救行動和分析山泥傾瀉成因。

測量精細至0.1米

署方在2013年至2016年間,亦在舊安達臣道石礦場運用無人機測繪,記錄石礦場的地形變化,石礦場面積相當於60個足球場,傳統人手測量至少需時2至3周,無人機只需1天便完成。土地測量師蔡濱表示,地盤環境危險,工程車巨輪如成人高,人手測量亦具危險性,無人機測量更安全和準確。他又指,無人機測量可見呎吋精細至0.1米,遠勝傳統人手測量的半米至1米。
土木工程拓展署下月又將購置新的無人機,除可應付一般測量工作,更設有上置鏡頭,適合測量建築物和天橋底的檢測工作,亦可在毛毛雨下運作,更適合在微雨環境盡早測量山泥傾瀉狀況。喬佩華亦指,路政署亦曾與署方商討,合作使用無人機監察橋樑的工程進度。
路政署指,其承建商去年中曾利用無人機系統,為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工程作多角度及低角度拍攝,製作影片介紹工程。
■記者曾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