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l人生活●台灣篇】點用最少錢移民寶島 奇門學科逐個數

【Chill人生活●台灣篇】
點用最少錢移民寶島 奇門學科逐個數

在台的港澳留學生人數在過去十年上升逾60%,到底台灣升讀大學有甚麼好處?學費低廉、入學門檻低或是很多留學生的答案,但對逢甲大學碩士生杜焯邦來說,卻是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小學時確診過度活躍症及讀寫障礙,在香港的精英教育制度中受過不少歧視, 他選擇到台灣闖一次,遇上熱情的同學和耐心的良師,讓他再次享受學習。

記者:何映彤

香港生育率低,一海之隔的台灣亦面對同一困境。全台171所大專院校面對收生不足危機,連最高學府國立台灣大學今年亦有148個缺額,競爭力較低的院校需要合併甚至停止運作,因此不少公私立院校近年落力招募境外學生,以多元化學系、獎學金等作招徠,希望力保學生人數,同時令學校更趨國際化。

「我一開始來到台灣時,我是完全不會講(國語),香港人就是以為把廣東話說歪一些就是國語。」但現在焯邦已能在記者會上用國語侃侃而談,滿有自信,台灣對他所造的改變不只於此。

四年前DSE放榜前夕,焯邦曾接受《蘋果》訪問,當時提到在香港的院校面試時受老師歧視,自覺無可能留港升大學或副學位課程。當年逢甲大學在港舉行了三次招生說明會,焯邦都有出席,加上有中學老師鼓勵,他放手一試報名,結果獲該校企業管理系取錄。獨自到異地升學,焯邦感謝系主任和同學細心指導:「同學課後一題一題教我如何計算數式……在系主任身上我更學到為人處世的道理。」

畢業後本不打算繼續升學,但教授看到其潛質,鼓勵他升讀研究所。「如果焯邦留喺香港讀書……」記者話未說完,杜媽媽已接着說:「佢一定唔會有今日。」眼見兒子不但學業有成,性情亦變得馴和、淡定又有禮貌,杜媽媽強調好老師能改變學生一生。

同校另一名港生吳鎮添的故事截然不同。為幫補家計,他在港高中畢業後投身社會工作。十年間做過餐飲業、售貨員、市場調查,他發現自己對都市計劃非常有興趣,尤其是地理資訊系統,但這門專業在香港可選讀的課程不多,決定往生活水平較易負責的台灣進修,現時正就讀都市計劃與空間資訊學系,亦打算畢業後留台工作。

以往留學生要在台工作,必須獲聘於月薪不少於$47,971新台幣(約港幣$12,800)的職位。台灣勞動部於2014年推出留台工作評點新制,以學歷、薪酬、語言能力及特殊專長等8方面為留學生評分,累計點數超過70點的申請者不需受原有薪資要求所限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