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聽到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以「需要更多時間準備」為由,拒絕出席下周一立法會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會議,交代其僭建醜聞時,我真的很懷疑,曾將事件歸咎自己「政治敏感度不足」的她,究竟有沒有認真想過提升其「政治敏感度」。
由僭建升級至誠信問題
是的,她沒有拒絕到立法會交代,也答應了出席下月底的例會。不過,無論是建制派或民主派,都認為她應盡快到立法會解答議員的疑問。民主黨議員涂謹申批評鄭若驊不尊重立法會,不把握一個重要的時機盡快向公眾澄清相關事實,質疑她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作為委員會主席的梁美芬則表明擔心,若問題拖至二月底,會影響《國歌法》、一地兩檢立法工作的開展。
鄭若驊甫上任即被揭發寓所僭建,至今剛好兩星期。其間,她僅召開過兩次記者會,先後解釋「買嗰陣已經係咁」、「工作太忙」、「政治敏感度不足」,「冇為意」僭建問題等等。但《蘋果》找到其按揭文件,顯示她講大話。作為她上司的林鄭月娥,也不得承認鄭的解釋「好似係匪夷所思、難以想像」,最後只能推說「但如果呢個係事實,就惟有係事實」,又重彈「熱廚房」舊調,說擔心日後再無人敢加入政府。(諷刺的是,當年梁振英被問及家中僭建物時,也曾以「廚房變得越來越熱了」來開脫)。
過去兩星期的事態發展,已清楚顯示鄭若驊一再錯過解釋以至解決事件的時機,結果讓事情由僭建問題,升級至其能力問題,甚至誠信問題。但她依然故我,連縱橫官場幾十年的林鄭月娥,也沒提醒和協助她盡快化解危機,任由醜聞及衍生的疑團繼續成為阻礙她履行公職的最大障礙,現在竟還想再多拖一個多月。
文過飾非是致命傷
雖然近日傳媒沒有再大篇幅報道,但不代表事件會不了了之。例如,香港大學法律學者張達明自行翻查資料後,在社交平台出帖提出,以當年的市況,「似乎沒有甚麼合理的原因有人會在2008年9月24日簽署買賣合約,以2,600萬元購買在2007年底只是值少於1,300萬元在屯門的一座二手獨立屋(註:潘樂陶於樓價大幅度攀升4年後的2012年,也只是需要用2,700萬元購買相連而面積相等的獨立屋)。」張質疑:「究竟鄭若驊與上一手業主是甚麼關係?為何會以似乎絕不合理的價錢購買該獨立屋?會否有人串謀抬高價錢以藉着按揭套取現金?」
舊的問題未解答,新的疑團又出現了。究竟需要時間準備些甚麼呢?奉勸鄭女士,律政司長知法犯法牽涉的是誠信問題,不是萬寧婆婆事件引爆的公關危機,更何況就算是後者,也從反面引證了文過飾非才是面對公眾的最大致命傷。
林檎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