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公立醫院外科手術表現成績表出爐。根據最新的手術成效監察計劃報告,2016/17年度東區醫院及北區醫院在緊急手術表現最差,表現最出色為將軍澳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預約手術方面則沒有醫院被評為表現遜色,為監察計劃成立以來首次。醫管局表示,未有發現東區醫院及北區醫院表現遜色的特別原因,將會審視個別個案。
記者︰嚴敏慧
醫管局公佈上年度手術成效監察計劃報告,涵蓋17間設有外科部門的公立醫院,審視所有大型及超大型手術30日內死亡率,再調整病人風險等因素,計算出手術實際與預期死亡比例後再作比較。
公院術後死亡率新低
各公立醫院16/17年度共進行25,928宗大型及超大型手術,包括結直腸手術、肝臟切除手術等,病人術後整體死亡率歷來最低,由前一年度的1.5%降至上年度的1.3%。細分手術類別,5,756宗為緊急手術,整體死亡率為5%,預約手術則有20,172宗,整體死亡率為0.3%,均為有監察以來最低。
緊急手術方面,上年度表現相對遜色為東區醫院及北區醫院,而北區醫院更是2013/14年度後再次榜上有名,而預約手術則沒有醫院被評為表現出色或遜色。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蘇詠儀表示,已實地視察相關醫院並參與死亡案例檢討會議,並分析醫院結構因素,如病床使用率、醫護工作量等,但未能找出導致兩間醫院較遜色原因。
手術成效監察計劃總監賴寶山則指出,兩間醫院未見實際問題,又並非特別缺人,只是改善病人死亡率方面「進步冇咁快」,會審視個別個案,包括病人流程如入院檢查、手術時間、術後護理等。
他們亦會提醒院方可更好運用聯網支援,如緊急病人入院時手術室正在使用,病人要等候才能做手術,可轉院到其他醫院進行手術。
北區醫院回覆表示,關注報告內醫院緊急手術成效的數據,強調該院一直重視醫療水平,將詳細研究報告,認真分析內容,審視整個外科病人的治療過程,以制訂相應的改善策略;各部門將加強合作,確保病人在手術過程及手術後得到妥善的護理,以助提升緊急手術的成效。
東區醫院則回應指,將與負責有關計劃的團隊進行詳細研究,制訂改善方案,以嚴謹態度持續提升外科服務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