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工基金乃勞資角力的強大後盾(職工盟總幹事 蒙兆達) - 蒙兆達

罷工基金乃勞資角力的強大後盾
(職工盟總幹事 蒙兆達) - 蒙兆達

上月底,海麗邨一眾清潔工人,毅然放低手上掃帚,打破沉默,以罷工控訴政府外判制度的無盡剝削。罷工初期,職工盟的「勞工權益基金」(簡稱權益基金)即啟動機制決議發放罷工津貼。元旦日更正式向公眾及工會進行公開募捐。承辦商以為,年長清潔工只是一時興起,罷工期間無糧出,唔捱得幾耐,所以有恃無恐。權益基金向每位清潔工發放每日250元津貼(相當於他們正常日薪約九成),除可解決工人生活的燃眉之急,同樣重要地,也令資方無從估算罷工會持續至何時,從而感受到不得不作讓步的心理壓力。
罷工往往是工人抗爭的最後武器。一旦發動罷工,資本家固然須計算生產停頓導致的經濟損失,但基層工人也會失去全部收入,大多手停口停,試問怎能沒有後顧之憂?在外國較具規模的工會組織,一般會抽取部份會費設立罷工基金(Strike Fund),支付會員罷工期間定額或按正常工資比例計算的收入。當僱員獲發罷工津貼,便可暫時免於經濟困難,跟資本家作更持久的戰鬥。
但在香港,工會傳統上會費偏低,資源薄弱,鮮有具備設立罷工基金的能力。可幸的是,當碰上持續罷工的急切需要,不論2007年扎鐵工人36日或2013年碼頭工人40日罷工,均獲得社會廣泛的支持和捐款,令工人不致因罷工而彈盡糧絕,成為工潮最後取得成果的強大後盾。特別是當年碼頭工潮,籌得破紀錄的890萬元,成為工人及市民合力對抗霸道財團的工運典範。
在一個勞資關係極端懸殊的地方,大衞戰勝歌利亞,除了靠工人的團結及堅毅,成功連結社運團體及公眾的支持,亦是致勝關鍵。這種新發展的工潮模式,成為香港工會在勞資角力中的重要武器。
但抗爭不會一次就完,不能總是鋪鋪清或臨急抱佛腳。因此自碼頭工潮之後,職工盟決定成立「勞工權益基金」,由專責管理委員會監察及審批款項,當年更獲碼頭工人解囊相助,捐出約32萬元首筆款項。以後當有勞工抗爭發生時,便可隨時啟動基金作資助及進行籌款,為未來發生的工業行動儲備彈藥。
由今次海麗工潮,約佔一半捐款來自不同工會組織及團體,充份反映「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所以籌得的款項,扣除發放予工人的津貼及行動開支,餘款約24萬元將全數存放於權益基金,一分一毫也會用作支援往後的勞工抗爭,絕不會用於任何職工盟的行政及營運開支。今次是成立勞工權益基金以來,首次啟動基金為工潮進行募捐,過程中有不足之處,定當進行檢討及改善。在工潮之後,基金管理委員會亦開會並通過,修改現行委員會組成增加社會人士參與,及以後定期於職工盟( http://www.hkctu.org.hk)網頁上載年度財政報告。

蒙兆達
職工盟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