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權者如能得到市民的信任,管治上就可事半功倍,這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因此,任何公職人員在道德、誠信方面,都必須保持在極高水平。
然而,近年特區政府卻時常鬧出誠信醜聞。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剛上任便被揭發其名下物業僭建,但仍有不少高官和親共人士相繼出言為她護航,特首林鄭月娥更力挺她,說:「鄭若驊仍然是我心目中一位非常理想去擔任律政司司長的人選,正如這兩日有些法律界人士都說,在今天要放棄自己一個非常成功的私人執業,進入所謂『熱廚房』擔任律政司司長,是一個作出犧牲的決定。我亦可以向大家說,在過去一段時間的組班過程真的非常困難,特別是律政司司長這個位是非常困難。」
言下之意,就是「提醒」市民要對鄭若驊加入政府「熱廚房」所作出的「犧牲」心存感激,以及包容其誠信缺失。然而,出任律政司司長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必須獲得公眾的徹底信任,要比白色更白(whiter than white),但鄭若驊的誠信已因僭建風波而破產,留任的話,肯定會影響到律政司的工作和整個政府威信。
成治港傀儡難展抱負
因此,我們不得不問一個基本問題:何以在香港出任公職等同是進入令人難受的「熱廚房」呢?
對於一位成功的大律師來說,私人執業確實可賺取不錯的收入,但他們大多都抱有使命感,希望有朝一日能回饋社會,而這可說是大律師的一貫傳統。因此,回歸前及回歸初期,都有不少出色的資深大律師,「放棄自己一個非常成功的私人執業」,加入司法機構做法官,或是出任公職,服務社會。
可惜,時移世易,因中央政府要在港行使「全面管治權」,導致政府變成「熱廚房」,而且越來越熱,令律政司司長非但不能捍衞法治,還要承擔各項政治工作,甚至不得不為虎作倀,需按照中共治港者的意旨辦事,淪為損害法治的幫兇。試問在此情況下,有志於捍衞法治的人,又怎會願意出任律政司司長呢?
早前,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在2018年法律年度開啟典禮上發表演辭時,建議要延長法官的退休年齡至最高70歲,因法官人手短缺,尤其是高等法院級別的。可見,司法機構如今竟無法吸引有條件的法律界人士加入,以致青黃不接的問題越趨嚴重。其實,按照法律界的傳統,只有最優秀、成功的大律師才會獲邀出任法官,故大律師都會把擔任法官,視為結束自己大律師法律生涯的榮譽。可是,2014年,國務院所發表的《白皮書》,表明「各級法院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員」都必須「愛國愛港」,「對國家效忠」,而且履行職務時,必須「承擔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以及「接受中央政府……的監督」以「體現國家主權的需要」。身為法官居然要面對此等無理的額外要求,難怪優秀的大律師對於加入司法機構做法官有所保留。
除此之外,在梁振英與中共治港者的推波助瀾下,特區近年社會分化非常嚴重,既有不少針對社運人士的政治檢控,亦有許多政治事件,最終需提出司法覆核,交由法庭裁決。就着這些案件,不同陣營的激進人士均曾因不滿意判決,而對裁判官或法官出言不遜,為法庭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因此,法官已不如以往般備受尊崇,故更難吸引新人加入司法機構。
歸根究柢,特區政府之所以組班困難,無法吸引社會精英擔任各項公職,不是由於香港缺乏願意服務社會的人才,只是他們明知加入政府非但無法一展抱負,甚至會被迫成為中共治港者的傀儡,當然會卻步。然而,如果一國兩制在港真正落實,特區政府與立法會均全面由民主選舉產生,而中聯辦等中共治港者亦放手,真正讓港人治港。這樣,便可以如其他民主國家般,吸引有識之士加入政府或從政,一起捍衞香港的核心價值,令特區可以重回正軌。香港的法治制度穩健並獨立如昔,才可協助國家的發展,達成中國夢。相反,如果強行「中環西環行埋」,必然會在管治困局中衰敗下去,阻礙國家的長遠發展,而且更有可能令偉大的中國夢變成噩夢。
李柱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