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立法會選舉的雷動計劃,啟動了民主派政黨及民主派選民選舉的範式轉移。那一次,基於各種原因,雷動精神所帶動的範式轉移未能完全發揮作用,但在2018年立法會補選,我們有機會進一步實踐雷動精神,為未來做好準備,以雷動精神透過選舉去成功突破威權的箝制。
有人會說,這次補選因各區只補選一席,那是類近單議席單票制的選舉,與往時的比例代表制不同,應用不着雷動了。他們是誤解了雷動,以為雷動只是關乎配票。在比例代表制下,要實踐雷動精神,選民是需要配票的,但在另一些投票安排下,同樣可以雷動。
雷動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政黨協調:若同陣營的多個政團會有多於可勝出議席數目的候選人出選,那就需要各政團協調出最佳數目的候選人。在比例代表制下,因議席分佈不同,最佳數目也不同,是多於一個;但在補選因只選一席,故最佳數目必是一名候選人。
二、選民初選:若協調不成功(在今次補選,港島區是成功了,但九西及新東就不成功),那就要舉行初選。 雷動2016在這階段就失敗了,因協調候選人既不成功,也舉行不成初選。但在今次補選,民主派能成功在協調不成功的兩區舉行初選,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今次民主派初選,能讓兩區的選民直接投票,在幾位民主派候選人中選出一位,雖非首次這樣做,但從規模、參與的候選人數目及投票人數,都有突破,能為未來進一步推展民主派初選打下很好的基礎。
過去凡是有多於最佳數目的民主派候選人參選,必會導致陣營內的惡性競爭,結果是議席流失了給建制派。民主派一直未能找到解決方法,也是民主派內部出現紛爭的根源所在。經這次初選之後,相關的範式轉移應可完成,能為以後的選舉確立機制,就是由民主派選民,去決定代表民主派去與建制派爭奪議席的人選。
三、全力助選:今次初選雖成功舉行,但真正的挑戰現在才開始,也是為何我要在這時提出「雷動2018」。雷動精神的第三點,就是參與初選的民主派政團,須按初選的協議,即使他們支持的候選人在初選落敗,不單不會再獨立參選;更加重要是,這些政團必須全力支持之前的競爭對手,就是勝出的候選人。我強調,他們必須全力協助勝出者在補選與建制派候選人硬拼,不能只是「見身郁唔見米白」或「Hea做」,不然,就會完全失卻了初選的意義。
面對威權不能離地
四、策略投票:這是雷動精神最關鍵的一點,與雷動精神第二點一樣,民主派選民透過策略投票,是可以在選戰中發揮關鍵作用的,雷動2016也是在這一點取得最大的突破。我在這裏重申,策略投票就是選民在投票時,不一定投票給他最想支持的候選人,而是考慮到希望見到選舉的整體及最終結果,會投票給次選甚至次次選的候選人。
具體來說,如你是新東的民主派選民,若你本是屬意張秀賢或郭永健的,或你是九西的民主派選民,本是屬意馮檢基或袁海文的,按着雷動精神,你在補選時會策略地投票給范國威或姚松炎,即使基於不同原因他們可能並不是你最想最支持的人。
一直有種說法,認為這是要選民「含淚投票」,我在這裏可以很大膽說,這種「含淚投票」的說法是非常幼稚的。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威權政府,議會內每一席都是重要的,現在還「浪漫地」說一定只會投票給自己最想支持的人,我只能說他們是「超離地」,根本看不見現在面對的局面是何等凶險。其實不投票也是等同把票投給了建制派的候選人,若到了現在,還不明白策略投票的作用,我也無話可說了。
五、不投其他:相信最後還會有一些不是來自建制派的人,在民主派透過初選產生了候選人後,在正式選舉時參選的。雷動精神不會說他們必是來「𠝹票」,但在策略投票的考慮下,民主派支持者是不應投票給他們,即使他們的政治理念與民主派是相符的。惟有這樣,才能把民主派選票策略地集中起來,最後擊敗建制派重奪議席。
到了這刻,雷動2018就由你我來實踐吧!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