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查爾斯住在倫敦索豪區一條巷子裏。聽說從前教過書,做過銀行出納,做過出版社。亞非學院同學小約翰跟他熟,說他在清理藏書,準備還鄉,學術書都讓做學問的學院中人買走了,剩些雜書也許值得去看看。那年仲秋,我跟着小約翰去了。查爾斯七十多了,痛風嚴重,行動遲緩,一位四十開外的女士照顧他,叫莎麗,風韻依稀,文靜和氣。書不多了,剩下幾堆老小說,老文集。我買了三本小書,有亨特(Leigh Hunt),有切斯特頓(G. K. Chesterton),還有一本袖珍版《魯拜集》。不久再去,書更少了,幸虧查爾斯那天賭馬贏錢,心情大好,叫莎麗到卧房拿出一本高爾斯密(Oliver Goldsmith)的《威克菲牧師傳》(The Vicar of Wakefield),一八九○年倫敦麥米倫出版,湯姆森(Hugh Thomson)插圖,綠色布面滿滿燙了金色花鳥,手寫體書名作者名也燙金,全書一百幅大小插圖漂亮極了。標價五鎊,三鎊賣了。查爾斯輕輕翻開封面告訴我說是墨文爵士(Sir Mervyn Lloyd Reel)舊藏,有他親筆簽名和他的藏書票:「像新書一樣乾淨,燙金亮得出奇,昨天晚上剛在衣箱裏找出來。」湯姆森一九二○年去世,水彩有名,一八八三年給英國畫報《The English Illustrated Magazine》畫一系列插圖大紅大紫。一八八八年跟Herbert Railton合作畫《馬車春秋》(Coaching Days and Coaching Ways),也是麥米倫出版,名氣更大。這本書很好看,寫古老馬車過山蹚水風塵跋涉的故事,書籍裝幀家都愛裝幀這部名著,我先後買了兩部,一大一小,皮畫封面,煥發風趣。湯姆森晚年畫珍.奧斯汀和葛斯開爾小說,很暢銷。八十年代舊書商威爾遜放出一幅湯姆森的水彩倫敦街景,我嫌貴,我的朋友李儂買了。湯姆森畫平民生活生動得不得了,李儂收了一幅他畫的水彩礦工,一堆壯漢個個形象粗獷,表情逼真。這本《威克菲牧師傳》第一幅仕女圖倒是細筆描寫,嬌柔似柳,素心依依。
二
《威克菲牧師傳》文字老練,故事感人,聽說作者高爾斯密手頭拮据,摯友約翰森博士拿原稿去出版社替他賣了六十英鎊應急,高爾斯密親擬廣告說書中牧師一生厚道,是個好牧師,好丈夫,好父親,身處順境他澹泊明志,遭遇逆境他莊敬自強("Simple in affluence and majestic in adversity")。牧師姓Primrose,那是報春花,是歐洲櫻草,一位文壇老前輩說譯音難記,索性稱他櫻草牧師。櫻草牧師家有賢妻,兩個千金兩個公子是故事主線。大公子牛津出身,與鄰家威爾摩女兒訂婚。牧師投資不利,損失鉅款,鄰人悔婚,大公子帶五鎊錢去倫敦謀生,牧師覓得小教區職位舉家遷居。一位大地主游手好閒,常來走動。還有一位大怪人也常來串門。牧師一家劫數連連,二公子賣驢受騙,好牧師賣馬支票不能兌現。大怪人救過二小姐於溺,二小姐感恩圖報。牧師妻子希望大小姐嫁給大地主,揚言大小姐快嫁給農夫了,大地主置若罔聞。數日後大地主乾脆把大小姐拐走騙娶成姦,牧師營救,帶她回家,家遭大火,焚燬殆盡。大地主色心又起,想娶牧師鄰家威爾摩千金為妻,游說牧師另為大小姐找對象,牧師不允。大地主乃以欠租為由害牧師入獄,獄中聽說大小姐死了,二小姐被綁架。實情是大怪人救出了二小姐,表明他的身份是大地主族叔,封了爵位,兩人喜締良緣。此際又傳出喜訊說大小姐安然無恙,她與大地主之婚姻實屬合法,說大公子終於也娶了鄰家那個千金。牧師出獄,喜慶盈門,連投資損失之鉅款也收回來了。
三
從前老前輩園翁常說朱柏廬《朱子家訓》勸人勤儉治家,安份守己,威克菲牧師一生言行完全符合朱柏廬格言:「真是一部警世好書!」園翁書齋集藏《威克菲牧師傳》多種,臨去國外定居給了我兩本皮畫裝幀本,我逛英美舊書店看到漂亮的版本又忍不住買來珍藏。藏書藏的是前輩的手澤和自家的癖好,樂趣正是這樣來的。李儂珍藏一部大文豪華盛頓.歐文親筆題識送給友人的《威克菲牧師傳》,說此書他百讀不厭,既影響他的做人也影響他的作文。李儂當年花一個月糧錢買下這部珍本,當晚香閨設宴,眾人大醉,戴月扶歸。梁實秋先生說高爾斯密這本書驚人之處在於文筆簡潔流利,親切動人。梁先生引用歐文的話說這部小說魅力萬千,不靠詭異情節竟可傳達深刻啟示,足見技巧之妙。梁先生只提出一點批評,說作者道德標準局限於十八世紀之規範,有些地方不合情理,比如大地主既是邪惡之徒,他騙了大小姐跟他成婚,半途又動了色心想要別的女人,一旦證明他和大小姐婚姻合法有效,竟然就成了大喜訊了,真是善惡不分,黑白混淆。
四
秋去冬來,查爾斯老先生跟莎麗快要離開倫敦去莎麗娘家留給她的小鎮古屋定居,我和小約翰給他們餞行。那天莎麗帶了一本高爾斯密的喜劇《委曲求全》(The Stoops to Conquer)交給小約翰,說替他修補了書脊還上了蠟了。她說她最愛看這齣戲,戰後倫敦劇院還演過。查爾斯說他只喜歡書裏那個老爸哈卡索先生,喜歡他懷舊,愛老歲月的老風味,老朋友,舊時代,老風俗,舊書,陳酒("everything that's old; old friends, old times, old manners, old books, old wine")。那天我們在索豪區一家很老的飯館吃飯,查爾斯選的地方,他說他戰後四十年代尾住過飯館樓上小房間,大冷天還有壁爐取暖,打開小窗看得到馬克思故居的房頂,街角路燈下大半夜裏還有三兩流鶯徘徊等人。莎麗問他下樓過去搭訕了嗎?查爾斯說他沒去,生怕那些艷婦見他像高爾斯密那麽醜嚇跑了。其實查爾斯老而彌帥,不像高爾斯密童年染天花滿臉麻痕。這位高老頭生在愛爾蘭,父親是助理牧師,年入四十鎊,家境清寒。他進過都柏林三一學院做工讀生,給富有同學服勞役,拿了學士學位申請聖職失敗,設帳授徒又和學生反目,族叔給他五十鎊助他去倫敦謀生他把錢賭光了。族人又助他在愛丁堡大學習醫,在荷蘭進修,終未取得學位。他漫遊歐洲,沿途為人吹笛餬口,甚至接受教堂施捨,一七五六年掛一個來歷不明的醫學博士頭銜返回英國,做過校對,做過老師,最後賣文為生。文學史書上都說高爾斯密是麻子,嘴唇厚,額髮稀,鼻頭突,眨巴眼,身高不過五呎五,像猩猩,可是心地善良,慷慨好施,學問不算淵博,人品作品自成魅力,四十五歲那年發燒,自己處方吃成藥,藥到人死。西敏寺石碑刻約翰森博士撰寫的拉丁碑文,梁實秋先生譯文是「他沒有一種作品沒有寫過,他沒有寫過一種而不使之增光」。高爾斯密的詩寫得好,散文也出色,小說他只寫過一部《威克菲牧師傳》。我記得園翁說高老頭性情中人,不拘小節,吃喝吹賭樣樣不怕,寫起文章絕不馬虎,韻文尤其大見才華,文字有教養,實在難得:「教養靠修煉,不是人人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