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病人看醫生,除了「望聞問切」之外,還有不同的檢驗和檢查。病人穿梭在抽血室、X光室、掃描室,往往檢查和查報告的時間比看醫生的時間還多。
若果報告的結果和病情不脗合,該怎麼辦?
合規格的醫療實驗室,有嚴格的品質監管,化驗分析出錯是十分罕見。可是,血液樣本存放一段時間才送到實驗室,紅血球可能分解,釋出細胞內的鉀,令血清鉀的讀數偏高。抽血時用止血帶時間長了,會因血液瀦流而令血鈣讀數變高。病人一邊在吊鹽水,又在同一隻手抽血檢驗,電解質、血糖及其他的指數一古腦兒都作不得準。
有一位病人的血脂忽然大幅超標,摸不着頭腦,一直到後來才發現血液樣本是在手術中採的,而那次使用的麻藥是溶在大豆油內的Propofol。
多年前骨科老師告訴我們:「若是看上去像骨折,摸上來也似骨折,就是骨折。」(If it looks like a fracture, feels like a fracture, then it is a fracture)斷了的骨頭沒有分離,X光照片上不一定看得出來。
正確的處理是先打石膏固定好,約一周後骨折的地方的骨質被吸收,骨膜鈣化,再照X光就能看到。
「不盡信機器」這信條也有例外。手術中的病人都會接上血氧儀、血壓計、心電儀等監察系統。這些儀器,經常會因接觸不良或電線脫落等原因而誤鳴,令人不勝其擾。
此時必得採取「寧可信其有」的態度,第一時間看看病人是否有變化,切不可貿貿然關掉蜂鳴器以圖耳根清淨。若果真的「狼來了」,就釀成千古之恨了!
鍾尚志教授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