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黑暗對峙》講述納粹德國違反《慕尼黑協定》,入侵波蘭、荷蘭、比利時和法國,主張綏靖的英國首相張伯倫被迫交出職權,邱吉爾臨危受命。
拍攝這一類與史實有關的電影,最難莫過於觀眾一早已經知道結局。歷史上的邱吉爾成功帶領英國度過困難時期,早已成為英國人心目中的偉大人物。然而,《黑暗對峙》所呈現的是另一個邱吉爾──一個由早到晚都在酗酒、雪茄不離口、動輒向身邊人發惡、仕途劣迹斑斑的老人,連英皇佐治六世都質疑他的能力。
當數以十萬計的英軍被困於歐洲大陸,保守黨的同僚又在背後放槍,崩潰中的邱吉爾甚至開始質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變得神志不清。直至佐治六世秘密到訪,建議他聽聽人民的話語,他才發現自己的民族遠比想像中偉大。人民拒絕臣服於獨裁的法西斯政權,而他作為首相,就只剩按人民的意願辦事,頑抗第三帝國的侵略,等待勝利的到來。
在脫歐公投過後,加上世界局勢不明朗,英國前途可謂吉凶未卜。正是此時此刻,《黑暗對峙》中那一個充滿人性和缺憾的邱吉爾,才會遠比史書中記載的偉大人物來得更有說服力。畢竟,再偉大的人物都有犯錯的時候,但今日的缺失不等於明日的終結,只要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理想,就會迎來勝利的一日。
可惜比起邱吉爾一類充滿人性卻有長遠目光的人,今日當道的無不是坐視局勢變壞的離地政客。當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並入侵捷克,邱吉爾已經看出希特拉的野心和作出警示,張伯倫等人則天真地認為納粹德國將會止步於此,錯失阻止希特拉擴張的大好時機,最終要犧牲數以百萬計的人命才終結二戰。亦因二戰過後西方國家元氣大傷,橫跨歐亞的共產鐵幕才得以建立,轉眼又是數十年光陰,犧牲的又有多少?
二流政客對人類社會的危害,不亞於獨裁者的野心和炮火。有信心的獨裁者從不隱藏自己的惡意,讓人能夠有警惕的空間和防範的機會。倒是二流政客總是殺人於無形,要求世人「forgive and forget」,令錯誤一次又一次重複。但願這一個充滿人性的邱吉爾能夠給世人一個當頭棒喝,否則等待世人的,必然會是下一場災難。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