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火炬下月將在南韓平昌(圖)燃點,接棒者是2020年日本東京夏奧、2022年的北京冬奧,即一連三屆冬夏奧運都落戶亞洲,反映亞洲國家影響力及財力正方興未艾,反觀西方國家卻視主辦奧運是勞民傷財,紛紛打退堂鼓,被視為「全球權力轉移」徵兆。
日本過去三次主辦奧運,中韓各辦過一次,其中北京將成為首個舉行過夏冬奧運的城市,可見三國對申奧樂此不疲。專研中國體育的評論人德賴爾(Mark Dreyer)表示:「假如一連三屆奧運在西方舉行,人們不會覺得出奇,但如今在亞洲發生──這些都是有能力申奧的國家,可面對成本高昂,而且很可能會蝕大錢。亞洲國家能這樣做,很多西方國家卻無能為力。」
西方拮据拒勞民傷財
俄羅斯2014年舉辦索契冬奧時花費500億美元(3,900億港元),驚人開支使後來者卻步。如北京申辦2008年夏奧時,對手包括加拿大多倫多、法國巴黎、土耳其伊斯坦堡及日本大阪,但到爭取2022冬奧主辦權,北京最後對手只得哈薩克阿拉木圖。去年9月,美國洛杉磯爭辦2024年夏奧敗給巴黎,卻自動獲得2028年主辦資格,國際奧委會(IOC)被指是想趁洛杉磯仍有心有力時留住它。另外,瑞士聖莫里茨及達沃斯、奧地利因斯布魯克亦透過公投退出申辦2026年冬奧。
德賴爾認為,以中日為首的亞洲國家的經濟活力,與拮据的西方對比強烈,反映權力由西向東轉移,「儘管人們認為連續三屆奧運在同一地區舉辦,對這舉世體育盛事而言不是好事,但他們(IOC)別無選擇」。喬治城大學亞洲研究總監車維德(Victor Cha)指「奧運是亞洲發展的基準」,但在西方只是大城市復興的機會。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