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法律年度開啟典禮是大新聞(執業律師 任建峰) - 任建峰

為何法律年度開啟典禮是大新聞
(執業律師 任建峰) - 任建峰

今個星期一,香港舉行了法律年度開啟典禮。儀式內的幾位演講者的演辭都被廣泛報道、甚至是各媒體的頭條新聞。演辭內容亦已被眾多時事評論員廣泛分析,我基本上沒有甚麼補充。我較有興趣與大家討論的,是香港法律年度開啟典禮成為大新聞的這個現象。
在大多數被視為制度成熟的普通法地區,法律年度開啟典禮很少會是甚麼大新聞。在那些地區,典禮的主要儀式是一個或一系列的宗教崇拜 / 祈福,此外或會有一些相關的聚餐或研討會。法律界的主要領導在這些場合未必會有甚麼特別的演說,就算是有都很少會被廣泛報道。這些場合更為不少笑匠提供題材,因為法官、法律界的各種禮服既古舊亦過時,無論是假髮、緊身褲、紅袍、有花邊的衣服,的確能為公眾帶來不少笑料與歡樂。
既然如此,為何香港媒體、公眾會對法律年度開啟那麼認真、那麼重視?
首先,香港人一路都對專業人士有神化的傾向,自己都會想子女做醫生、律師、會計師、工程師等專業。湊巧地,法律界與其他專業不同,是一個每年會有一個公眾儀式的專業,自然會被外界推崇。就算是在海外被認為好笑的法律界服飾,在香港都會被視為令法律界多添了一份高深莫測的神秘感、令整個典禮更加被神化。
第二,而比起上述更重要的,就是香港人對司法獨立、對法治的關注。回歸以來,牽涉到香港整體法治的事件多籮籮,而社會就這些議題的意見亦越來越分裂。在這情況下,各方都把首席大法官、律政司司長、大律師公會主席及律師會會長就這些議題會有甚麼說法擺得很高。若這些領袖的演辭較少涉及一些熱門法治議題,他的演說就會被外界視而不見。譬如說,律師會會長在今年的典禮主要提及新科技對法律專業的影響。雖然這議題對業界是重要的,但因為演辭對法治議題的覆蓋甚少,外界就未有留意了。
第三,而亦是最重要的,就是公眾對典禮的關注其實是反映對法治前景的擔憂。在法治被視為與生俱來、大家都假設會持久地存在的普通法地區,公眾很自然地不需要一群法律界人士不斷提醒大家法治怎樣還在、法治怎樣重要。但在回歸後的香港,法治經過一次又一次被政權衝擊後,公眾在心靈上都自覺很需要看到一群儀式上、服飾上與以前一樣的法律界人士不斷安慰大家,解釋為何法治仍在。
但願香港的法律界真的能與公眾一起堅守法治。倘若香港法治能被視為穩固起來,將來的法律年度開啟典禮或不再是頭條新聞,大家甚至能像外地一樣就那些過時服飾幽默一番。
✽以上是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他所屬的律師行或團體。

任建峰
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