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跑上網,就等於裸跑。早前在這裏有提過,手機上附有很體貼很懂人心的新聞資訊頁,每次點進去之後,來自相同網站的新聞或評論文章就會擠滿了頁面,看過某人做主角的新聞,那人就陰魂不散,一有消息就自動跑在前頭最矚目處,誘惑我再點進去看看。
我想看什麼我自己會找,不用勞煩這樣「客製化」的服務,好像很知道我需要。視力有限,看書時間也有限,一定要保持定力,別隨便按按、看看,長此以往,不但閱讀碎片化,也等於畫地為牢,看來看去跳不出別人,當然也包括「好友」介紹的框框。
但好可惜,人有惰性,那位某人又鬧出新聞,因為我有過「前科」記錄在案,這次在標題下方有溫提,「你表示過對這人有興趣」,「有興趣」跟「關注」用得一樣濫,有興趣卻更曖昧,就像有些人是招惹不得碰不起的,你跟他/她接觸過一回,就認定你對其別有心思,從此痴纏不休,嚇死人。這感覺很不好受,像有個大家長監視着你,一路想撮合你與某人結緣。
像我這種被癡情人纏繞的感覺,自是小兒科。最近新華網報導,有人在手機上跟朋友談到白蟻,之後打開瀏覽器,滅白蟻廣告就應聲彈出,另有一次,隨意搜索「怎麼開口借錢」,當天就有兩間借貸公司直接打電話給他。想像事主接到對方問:你想借錢嗎?個資隱私暫且放一旁,光是碰到生活間諜上門的驚嚇,會懷疑房子也有竊錄器,不得安生。
另有一位幫同事借電鑽,當晚打開購物軟件,第一個物品就是電鑽。事主說早已習慣,在網路上根本就是裸奔狀態。更可怕是走在裸奔這條路上,連電話內容都有人在竊聽,雖然只是想賺你的錢,你也沒有像其他人,在網上在手機上說過些大逆不道的話,不像其他人被抓捕,應該也會說一聲:「謝謝關心,有空也別聯絡。」
有些人傻傻不知情似的,在某些軟件上私信,以為很私人,就可以高言闊論。那位在電話裏表示過要借電鑽的事主,若不巧又碰上一年多遇的敏感期,不是比買菜刀更可疑?早前有個案,應是通例,事主跟友人抱怨氣炸了,不久發現手機服務終止,到電訊商客服查詢,對方敲打鍵盤一陣子,問他:你最近有講過一個「炸」字嗎?於是被盤查一會,確證只是氣炸了,不是要欺詐要炸掉什麼,才得以平反,重新獲得用手機落跑的資格。以前有套日本靈異片,鬼就在手機裏作祟,原來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