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蕁麻疹忽然發作,很多時病人都會如偵探般尋找致病原因。皮膚科專科醫生林嘉雯表示,曾有年輕女護士雙手出現蕁麻疹,「幾乎一返工就痕」,病情持續2至3年,需要長期服藥控制,影響日常工作及生活。因痕癢難忍要求診,懷疑是工作時使用的膠手套惹禍。
病人吃鮑魚後黏膜腫脹
林指,該名女護士疑是對乳膠敏感,每當返工戴膠手套工作,便會出現蕁麻疹,但放假或旅行外遊則沒有發作,病人在建議下停用乳膠手套後,蕁麻疹症狀沒有再出現,現時工作要靠勤洗手代替。
乳膠也是蕁麻疹其中一個誘發因素,若證實病人接觸乳膠後出事,停用相關物品是最佳預防復發方法。
另曾有病人對貝殼類海產敏感,包括鮑魚,林指,病人兒時曾在大節日期間,因吃了鮑魚致黏膜腫脹,造成氣促、呼吸困難入院,要注射腎上腺素治療,病人之後連帶有鮑魚汁的菜式也要盡量避免。此外,酒精也可以是引致蕁麻疹的原因,市民亦要留意。
蕁麻疹與常見的濕疹如何分辨?林指,濕疹不會短時間自行消退,並多於皮膚摺位,如手腳、頸部的摺位皮膚出現,病人本身皮膚較乾燥,容易有脫皮症狀。
蕁麻疹則可於任何位置的皮膚出現,多數在24小時內自行消退,患處會凸起,但較少有皮膚乾燥及脫皮等症狀,兩者的分別較明顯,不容易混淆。
■記者梁麗兒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