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一八年,全球股市牛氣沖天。龍頭華爾街一下子扳下道指25,000此歷史新高,恒指不甘示弱,彈指之間跨越30,000關口;雖非新高,亦教股民亢奮不已。後市如何?
「股神」畢菲特一貫其美國股市大好友本色,肯定明天會更好:哪怕經濟每年平均只增長2%,亦倍於0.8%的人口增幅;故此人們的生活事必一天天地好起來。經濟好,股市當然更好。
入市資金扭曲指數走勢
宏觀長期走勢雖是看好,當下環球股市一面倒樂觀,莫非花到荼薇、泡沫已呈?《華爾街日報》作的調查顯示,美國散戶冷淡對待大升市,非但沒有跟風入市,不少人反而「賺咗先」,計數離場。果如此,又何來資金推高大市?
年來資金入市的渠道有變。與其押注個別股份或購買股票基金,越來越多資金轉投形形色色像盈富般的指數基金(ETF)。入市資金主攻指數成份股,那即使沒有讓大藍籌一枝獨秀,亦扭曲指數走勢;其表現還能否如實反映大市,叫人存疑。
加以年來大藍籌響應畢菲特的呼籲,紛紛回購股份──在2015年動用資金達5,720億美元之數──則又進一步助長指數的升勢。(大公司管理層的薪酬待遇往往跟股價掛鈎,他們樂得言聽計從!)回購股份要具備兩個先決條件:一、有閒資在手,二、借貸成本偏低。
即以蘋果電腦而言。去年純利超過482億美元,其科研開支可不到116億美元,歷年累積閒資超過2,600億美元。為了回購股份、派發股息,去年卻舉債50億美元。何也?無他,利率超低。可見資金過剩乃股市飆升的主因。
資金過剩,對後市主吉抑或主凶?再以蘋果為例,空有大量閒資,卻苦無妙計投資老翻另一隻iPhone般的金牛。黔驢技窮,縱是蘋果般的巨無霸,亦是個別事件而已;若是資金普遍欠出路、閒置於枕頭底,則不由不令人擔心經濟前景。
事實確又不容樂觀。聯儲局去年雖是三度加息,十年期國庫債劵的孳息基本上紋風不動,長、短期利率幾乎扯平,顯見投資意欲薄弱。經過九年的持續增長,已是強弩之末;投資不前,美國經濟難再有作為。那麼股市能不見頂?
緊跟黨路線 惶恐折騰
然而探月火箭要分段推進,而非一飛沖天。美國剛作三分一個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減稅,而特朗普則致力解除干預,兩相振奮企業。經濟接力再上,殆無懸念。若是如此,投資者雀躍,情理之中。
香港股市現今為大陸而非華爾街主導,後市不用說取決於中國經濟的去向。十九大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掛帥,除了跟黨中央緊密一致一帶一路,對保十、保八以至保七,不屑一顧。經濟前景如何,不言而喻。
亙古至今,高度集權容或能催谷經濟於一時,然而給市場穿小鞋、窒礙干預其自動調節機制,若非搞出大躍進全國小高爐煉鋼般的世紀鬧劇,經濟運作則在強人政治炮製的惶恐中折騰沉淪(Exhibit A:北韓)。這樣的宏觀大局又焉能利好股市?不能吧。
周一至周六刊出
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