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故事 - 黎智英

愛情故事 - 黎智英

倫敦下完雨下雪,走路很煩加上時差疲倦,不想出去買東西。本來想去買些排骨、雞精,回來用豉油糖薑汁醃好,煮個豉椒排骨煲仔飯。算了,這樣的天氣不出去了。雪櫃有包青豆、新鮮蘑菇,和清酒浸軟拆了絲的乾瑤柱。咦,也可以煮個好吃的煲仔飯!我用的是日本壽司米,同乾瑤柱絲用一罐雞湯加多點水,大火煲滾一陣,下青豆,慢火煮到快乾水,放用牛油炒好的蘑菇下去撈勻,冚蓋焗一陣,揭開鮮香撲鼻,下頭抽牛油辣椒碎調味,飯黏軟綿綿,可口鮮香,窗外風飄白雪,一啖飯入口清香腴甜,雪花紛飛,誰識天堂味?但這已經足夠了!
不用執着,隨意用心做,做着愛做的,神來之筆潛意識中驟現,瞬那靈光照耀,瞬那原是永恆,無限歡欣。我在京都吃一家兩夫婦做的私房菜,只六個位設在他們家的前廳。兩夫婦各有角色,默默專注做着不發一言,動作勤快冷靜如流水,有條不紊,你以為他們必滿頭大汗,不,那不是汗,是他們的熱情。清酒是他們家鄉父母釀的,土酒有點辣喉卻很家庭感覺,在這裏喝就像在他們家裏吃飯,這感覺是我常來的原因。這麼熱情謙卑的主人哪裏找?我去到他們都相對大笑,先給我些佐酒小食,暖暖清酒啖啖小菜,看着他們忙着為你做飯。上一個菜跟你點頭笑一笑,回去再埋頭做下一個菜,恍如這刻為你做飯拼了命。
我最喜歡他們做的青豆芹菜煮炸豆腐,看見我進來他們馬上做。坐不到十五分鐘,一碟雪白豆腐上面,晶瑩嫩綠青豆漂亮耀眼,味道是清淡鮮甜,每次都是驚喜。食色性也,如果你為創造美食着迷,你真的會沈迷,如果創造美食猶如創造性愛,愛做的人會是多着迷!這就是這對夫婦。吃完飯我都忍不住握握他們雙手才離去,這兩雙手太精彩了。他們把一生貢獻給這雙做飯的手。他們愛做飯,只六個位,每晚從六點做到九點多,客人每晚就只六個,每個客人三四千日圓的消費,賺錢不會多,夠餬口就好了,活着就是為了供養這雙煮食的手。這種匠藝武士精神讓我吃到的不僅是一頓好菜,就像茶道不僅是好茶,我享受了一節飯道,不僅好菜咁簡單。
這次張五常在深圳舉行《佃農理論》發表五十年,世界精英群集,張五常大教授徒手站着,演說了近兩小時,滔滔不絕,言驚四座。這不是熱情是什麼!撇開《佃農理論》有多好,張五常對於楊懷康等精英知識分子的吸引,是他鍥而不捨對經濟學的熱愛,就是這份熱情感動了身邊如楊懷康侯運輝等粉絲。張五常對經濟學的熱愛讓他的理論更引人入勝,雖然經過五十年的世情考驗,《佃農理論》的應用解釋日久常新,證明了它不僅是個神來之筆的insight,而是強而有力的理論。它解釋了在產權保障下,巿場無形之手神奇的規律,也解釋了為什麼多餘的政府規條多昂貴,是多無謂的損耗。只要官僚仍是人,為公家做事是為了享受偉大的感覺,想以打救世人為己任,我們永遠處於干預造成的經濟災難臨界上,張五常的《佃農理論》便日久常新。
我時常在想,苗芽於工業革命工業社會結構的現代經濟學,晉升到了資訊時代,我們從物質量化的價值計算,價值很多是非物質的效益。例如一個仍在蝕錢的手機app(如 Uber)比通用汽車廠還值錢,經濟學是否需要有不同解釋?資訊效益質化的趨向,是否會造成今天以量化為基礎的經濟學解釋失效?張五常落到農村實地勘察多年,才寫出《佃農理論》不朽之作,現在還有像他這樣落現場貼地氣的經濟學家嗎?我不知道,我只感覺到佛利民上了天堂後,經濟學這場波,就恍如Michael Jordon退休後NBA球場,和Tiger Woods退出後高爾夫球場一樣清靜。將來的經濟學需要更多像佛利民張五常等學者,鍥而不捨去愛學問,推動經濟學從工業量化模式,進化至資訊質化模式,讓我們更精準解決經濟困難。以前,最優秀的學生讀完經濟財務,都跑去華爾街賺大錢去,賺了大錢後,卻發覺最後沒給他們滿足和快樂,最少沒那些以做學問為己任的人悠然自得,有些精英看透了,不選擇金錢的累贅,選擇做學問的滿足感。精英回朝,經濟學有希望了。
現在是手機app的世界,這些圍繞着我們生活每一個細節的app,提供生活的方便和服務無微不至,而且app愈來愈聰明,我們對它們的依賴也愈來愈大。手機app這些服務功能到底為我們創造了多少效益,我們有法子計算出來嗎?現在僅是app苗芽的初期,到了app的功能比現在發揮多十倍百倍,我們就更不知所措了。但這僅是杞人之憂,app將來很多都是 AI related或enabled的,這些app將會有計算質量的方法,有了計算,經濟學就會有解釋。AI 時代更精確的經濟質量計算,將是文明的大躍進。
現在的app創造的價值前所未有。例如麥當勞這個快餐金漆招牌,是一個很值錢的商標,但是商標的價值我們卻很難準確量化。但有了app就可以更清楚知道它的價值了。麥當勞快餐鼻祖,萬人矚目,若然它那個delivery送食物的app,不只是一個app,而是千千萬萬個地區性的麥當勞delivery app,例如深水埗麥當勞有自己的app,灣仔麥當勞也有自己的(反正送貨範圍不能超過二十分鐘的車程,否則食物涼了!送貨生意是很地區性的),這些地區性的app千萬人在用,有多少那個區與麥當勞無直接競爭的快餐和食物有關的小店,針對着同樣顧客,想進到麥當勞的app上面搭順風車賣貨?這些是pizza,或墨西哥薄餅,啤酒紅酒也好,上來賣貨麥當勞收佣金,app成為了讓別人做生意的商場, 而且是可無限擴張的商場。我們以租金(佣金)的收入加上推算的收入潛質,便計出麥當勞這商標該值多少錢了。這種商標創造的實質價值是將商標的潛質量化,以前是沒有的。這種將質量量化的效益是否資訊時代新的經濟現象?類似這些新發生的經濟現象,經濟學是否有新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