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縷述《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七十年代力戰尼克遜政府的《The Post / 戰雲密報》剛在美國上畫,與《華盛頓郵報》同稱美國自由派媒體兩大支柱的《紐約時報》元旦換了新發行人,年僅37歲的阿瑟沙茲伯格(Arthur Gregg Sulzberger)接下家族經營了122年的報業,成為這家在英語世界足以稱為典範的媒體新當家。白雲蒼狗,世事變幻,昔日在水門案拉下總統的《華盛頓郵報》,早已從葛蘭姆家族脫手轉售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紐約時報》則在沙茲伯格家族手上跨越三世紀仍然屹立不倒,百年老報在新世代往何處去是焦點所在。元旦之日,《紐約時報》內部人稱A.G.的阿瑟沙茲伯格,寫了一封沒有標題、只稱「本報新任發行人短箋」(A Note from Our New Publisher)見報,只有千來字,比起慣於長篇大論的《紐約時報》新聞簡短得多,卻是向讀者向美國向世界展示的辦報期許。
《紐約時報》是歐美報業龍頭,阿瑟沙茲伯格的曾曾外公奧克斯1896年從南部北上紐約,買下當時虧蝕甚巨的《紐約時報》,在世紀之交的資訊時代投資印刷與人才,確立《紐約時報》傳承至今的辦報指針。《紐約時報》報頭左上角的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普遍被認為是該報圭臬,奧克斯在辦報宣言說的則是to give the news impartially, without fear or favor, regardless of party, sect, or interests involved,無畏無懼,不偏不倚,無黨派地域利益集團。已是家族第六代發行人的阿瑟沙茲伯格在短箋第三段,提到了奧克斯這番自我期許,短箋上載網頁之後,還把這段話字體放大,特別搶眼。《紐約時報》到20世紀奠下大報地位,無畏無懼風格尤其突出,七十年代的五角大樓文件,即是電影《戰雲密報》葛蘭姆打官司的美國越戰機密,第一家刊出的傳媒不是《華盛頓郵報》而是《紐約時報》。尼克遜政府申請禁制令,《紐約時報》不服,告到最高法院,最後九名大法官以六比三裁決《紐約時報》勝訴,聲名從此更噪。
以股價紅利換民眾知情權
值得一提的是,《紐約時報》領先群雄,在於比同行投入更多資源,不計成本效益的投資,在多年來激烈的新聞戰一直超前對手。《紐約時報》大手筆作風令人咋舌,八十年代末東歐變天,大批記者每天十多版現場採寫報道,質與量可謂世界之冠。至於五角大樓文件,調動數十記者編輯埋頭苦幹近三月,數千頁文件濃縮成30萬字報道內容,1971年6月13日刊出之日轟動世界,把美國政府欺瞞國民的越戰真相全面披露。但是,巨大資源投放,得失必在會計報表顯露無遺,《紐約時報》雖然新聞報道佔盡上風,由於編採開支過大,股價一直未有突出表現。九十年代中期,有研究指《紐約時報》收益百分率平均較同業少四個百分點,對股東來說當然是笑不出來,可是沙茲伯格家族辦報風格一貫如此,概以讀者利益為最大依歸,一眾股民只能自我安慰,以股價紅利換來美國民眾的知情權。
然而金無足赤,《紐約時報》亦曾走過暗黑通道。第三代發行人奧維爾德拉富斯(Orvil Dryfoos)收到總統甘迺迪電話,小甘以「安全考慮」為由,要求暫緩刊登古巴流亡分子即將反攻的獨家消息。結果,縱然編輯部高層提出異議,最後是原定1961年4月7日在頭版以四欄頭條刊出的消息縮至一欄,原稿內的「即將發動攻擊」隻字不提。10天之後,流亡分子反攻古巴失敗,史稱豬灣事件,甘迺迪卻大講風涼話,稱如果《紐約時報》當時刊登更多這次行動的消息,說不定美國政府可以避免作出這個錯誤決定云云。《紐約時報》一世英名在政客手腕玩弄之中蒙上污點,自此以豬灣事件報道為鑑,痛定思痛,報社上下幾經努力,在10年後的五角大樓文件報道打了個翻身仗,再領風騷。
阿瑟沙茲伯格面對的不單是父執輩的平面印刷媒體年代,巨浪滔天的數碼時代折殺不少傳統媒體,葛蘭姆家族忍痛割愛《華盛頓郵報》便是血淚斑斑的一頁。近年《紐約時報》擁抱數碼,網上訂戶據稱250萬,網絡版廣告收益佔整體四成。阿瑟沙茲伯格能否令世紀大報在陰霾裏找到另一片青天現時言之尚早,但短箋中他對數碼世代顯是信心滿滿。不過,說到底紙頁與數碼不過是新聞的載具,阿瑟沙茲伯格在短箋用了相當筆墨提到《紐約時報》的辦報初心,independent(獨立)、courage(勇氣)、freedom(自由)、value(價值)字眼一再出現。這四個字,其實就是《紐約時報》一路走來的歷史。做不到這四樣事,更多的編採資源投入、更大的數碼成就只是一場虛空:總統一通電話,點頭同意閉目默許之間,就夠百年基業毀於一旦。對此必然心領神會的阿瑟沙茲伯格,短箋最後一句是字字重若千鈞的Today we renew that commitment(今天我們再續承諾),《紐約時報》幾十年的老讀者看到這裏,也許會釋然的輕輕舒一口氣。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