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新年假期已過,外遊港人紛紛回歸,投入搏殺戰場,為個人職業、為下一代子女戰鬥,絕對是工作拚命,玩樂出力的典型。一對年輕夫婦與五歲小孩往北歐(芬蘭、瑞典、丹麥)旅行兩個星期,帶小孩到芬蘭聖誕老人村,哥本哈根美人魚像及瑞典宜家總部參觀,讓孩子親身體驗童話故事與雪地之美,可謂煞費苦心。旅遊回來,左丁山問年輕太太:「你自己體驗了甚麼?」女士答:「更搏命搵錢,中產階級到了北歐,像是香港基層市民,每餐要有預算吃甚麼、負擔得起吃甚麼,不然的話,回港要向財務公司借錢償還咭數!」
她又補充:「一家三口,我們試過吃了六餐熱狗,好彩孩子喜歡吃熱狗!」乜咁誇張?皆因錢作怪,例如瑞典VAT高達25%,在沙田新城市廣場宜家吃一碟肉球(meat ball),30元有找,在斯德哥爾摩宜家,吃同一碟肉球,要二百港元左右,再加25%稅,等於是250元,女士吃得非常肉痛,非精打細算不可。居住方面,酒店與民宿(Airbnb)的價錢相距不遠,同是二三千元一晚。但酒店要交稅,民宿則免稅,故此她們盡量居於民宿,晚上到超市買東西回住所微波,十分克己。
女士最後說:「北歐物價這麼高昂,不知人民怎麼生活?香港港鐵公司營運斯德哥爾摩地鐵,方便舒適,但票價比香港高很多!」查看網上資料,以瑞典為例,人均GDP約五萬一千美元(2016數字),世界排第11名,香港排第14,有四萬三千五百美元,芬蘭第15,四萬三千一百美元,丹麥排第8,五萬三千七百美元。若以此為一個指標,因北歐稅率遠高於香港個人所得稅率15%,譬如瑞典接近33%,再加7%長俸供款,故此除稅後可支配所得方面,香港人的一定高於北歐人民的。上述年輕夫婦的每年收入,從他倆的職業研判,應不少於十萬美元,但人到北歐,卻感覺自己是「廉費遊客」budget tourist。香港人在香港生活,普遍感到生活吃緊是與租金及按揭供款有關,香港物價比較便宜,偏偏樓價與租金卻吃去收入的一大部份,最近沙田第一城第六座高層(1018平方呎建築面積)連天台,以1250萬售出,簡直是一個恐怖數字。在香港,若有便宜居所,普通人也會生活得不錯,不久前,在五星級酒店參加婚宴,吃得開心,問新娘渡蜜月回來住在那裏,她高聲回答:「住公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