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原作者王家禧(筆名王澤)逝世一周年。我訪問過現任接班人真.王澤(王家禧挪用兒子名字做筆名):「怎樣看爺爺被稱為warlord?」我謹慎以英文措辭,一來這王澤本業是讀洋書的建築學教授,二來,用中文的話,他祖父王承斌在民國初年官拜直魯豫巡閱副使兼直隸督軍,史冊上統稱軍閥,太難聽了。
王教授倒坦言:「爺爺本來是讀書人,做了軍閥;蔣介石也是軍閥。那時代,要拯救中國,先要掌握兵權,以為只有自己對而人家錯,於是打來打去,打輸便叫軍閥。所以我家的家訓,子孫不能從政。」
群雄逐鹿,王承斌隨奉系沒落而下野,王家禧成了落難子弟,輾轉播遷來香港。學而優則仕,舊式知識份子不從政可以做什麼?唯靠早年養尊處優練就的一枝神筆。王家禧曾經替天主教聖華小學的《樂鋒報》繪漫畫。剛巧那正是筆者我的母校,唉,殖民地、洋教會,彷彿一代又一代華人的救贖。王教授憶述,亡父起初並不順利。「換過好幾次筆名,都不成功,到出版《老夫子》時,隨手借兒子名字充數,其實懶得諗。」畫中主角際遇暴富暴窮、禍福無常,何嘗不是一種夫子自道呢。
柳暗花明,即使《老夫子》一舉成名,王家禧認為繪漫畫只算文人末技,談不上經世濟民大業,所以不願傳授。幾名兒子從旁偷師,卻宿命似地一個個成為美術專門從業員,尤其我認識的真.王澤,因父之名,毅然割捨大學教席,如今在台北設立畫室,延續並把《老夫子》雜誌化,可敬可佩。
作為fans,我斗膽說,王老先生你錯了。做畫家,絕對比帶兵、做官甚至比教書都更有意義,不會累己累人、貽誤蒼生,至少足可娛己娛人、童叟無欺。禮崩樂壞,高手在民間,數十年來海外華人仍學中文學得愉快,不絕如縷,得力於金庸小說,啟蒙則來自《老夫子》四字標題,有趣過成語辭典多多聲,目不暇給、才高八斗、鬼斧神工……豈止耐人尋味所能形容?
孩子,中國未來看你們這一代了──類似的說話,大概打從鴉片戰爭以降,無數父親們宣之於口或者暗自期許過無數次了,然後兒子們代代相傳給他們兒子,輪流肩負重任又輪流卸膊。究竟何謂經世濟民大業?怎樣看中國未來?應該學什麼做什麼好?終於,由無一例外放洋留學的官二代裏,歸納出弔詭答案:下一代別做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