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即將把收緊食物金屬含量標準的法例提交立法會審議。政府較早前就修例諮詢社會意見,最後收回21份意見書,以支持收緊規管標準為主;惟有少數意見認為不應放寬白米的標準。食物安全中心強調,是次修例目的是與國際接軌,即使日後抽查樣本的不合格率或輕微上升,但不會影響白米、海產等食物的入口或供應。新例實施後會設一至兩年適應期。
政府所修訂的《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包括是把傳統以「固體」及「液體」作為規管分類,改為以細分菜、海產、米等各類食物;加強規管蔬菜、白米等的鉛含量,由每公斤6毫克收緊至每公斤0.1至0.3毫克不等;並增加檢驗錳、鎳、銅、鈾等7種重金屬。
食安反駁引入劣質米說法
政府去年6月至9月就修例諮詢公眾,收回21份意見書。食安中心指,意見主要對修例表示歡迎;惟有個別意見認為,應維持白米每公斤0.1毫克鎘的標準,不應上調至擬議的0.2毫克。中心強調,修訂標準應要與歐盟標準一致;中心過去數年抽驗逾400個白米樣本,只有4個樣本超出每公斤0.1毫克鎘的標準,反駁放寬標準會致劣質米進口的說法不科學。
至於海產,新例會要求龍蝦等甲殼類動物需符合每公斤不多於2毫克鎘的食安標準。食安中心同樣認為不會影響整體海產供應,惟當中麵包蟹、斑馬瀨尿蝦、琵琶蝦、劍魚柳等鎘含量本身較高的食物,或因規例收緊而增加抽驗的不合格率。惟此類食物一向供應較少,中心提醒日後有進口或供應上述食品的業界留意相關情況即可。
■記者于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