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朋友潤色公關稿件,企業宣傳活動,呼籲年輕用戶讓父母加入自己的社交網絡,分享每時每刻。一邊寫一邊笑,概因我就是第一時間屏蔽父母的那種人,不過我也是和朋友學的。
朋友是心理醫師,他辯護說:「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一步步斷奶,從父母身邊站起來、走出去,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他看過的病人多半都和原生家庭傷害有關,其中一種就是遲遲不能斷奶的家庭關係,父母喜歡掌控孩子的生活,孩子也依賴父母的決斷。病症是在擇業擇偶的關鍵沒有選擇的自由,甚至明明有自由,卻無所適從,擔心父母不能接受。
這樣的例子,身邊也不難發現。老友Tony交往過八個女友,可他母親一個都不滿意,相貌、身高、工作、戀愛史、家庭背景——女友們像跨欄運動員,戀愛長跑中有無數標準要去迎合。到七個女友,Tony精疲力竭,但他不相信能夠說服母親,反而勸女友扮成超級完美的假人過關。女友忍住怒氣,嘗試點醒他:「如今偽造學歷也就罷了,之後生活總會有你母親不滿意的地方,是不是每次也要弄虛作假,委曲求全?」Tony 更委屈,他不願傷母親的心,「也許女友不夠愛我吧。」分手後他和我們抱怨,老友們都不敢說什麼。
到第八位,母親故技重施,又在雞蛋裏挑骨頭。Tony 實在沒力氣,顫顫巍巍說聲「不」。結果母親「機緣巧合」多次出現他的約會現場,又夜半打電話說被他氣到血壓飆升。
一個月不到,Tony瘦了七八磅,女友也沒了。忍到盡頭,軟骨頭也硬起來,母親再打來,他只說聲再見,然後關機,開始學着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