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希望子女學有所成,引用周星馳電影《功夫》裏一句,「如果能夠好好讀書,將來唔係醫生就係律師」,被視為社會上的精英。
當然,讀好書、入讀傳統名校或有機會到海外享譽盛名的學府升學進修,都只是令你可以成為精英的條件之一。也有不少街頭派人士,即使學業成績並不出眾,靠着自身的努力與智慧,成為某個行業的精英。
成為精英階層,基本上可以生活無憂,也會較平民階層擁有更多的特權。但不要誤會,不是你年賺過億就可以自認精英,也不表示你當上了香港特首、港區人大、政協就可以成為精英階層。
精英最重要的價值,是其專業和公信力,也就是某個範疇、行業的專家,可以作為大眾的盲公竹。例如法庭對雙學三子及社運人士衝擊立法會案的判決引起社會的反彈和爭議,法律界的精英應該利用他們的專業,去解釋法庭為何這樣判,或者當法庭判決真的出問題,引導被告人有何合理的途徑上訴。又例如消防精英,要能夠在火災現場作出最正確判斷,去拯救被困火場的人士,同時亦要兼顧進入火場的消防員安危,令傷亡減至最少。醫療精英會給予病人意見,去說服他們接受適當的治療。由於這些精英受過專業訓練,所以令公眾對他們有信心,會接受他們的意見和指示。
其次,精英必須中立自主。因為精英有公信力,普羅大眾會依靠精英的專業意見作出行動及判斷,所以精英不能受他人影響。例如政府的精英為人民服務,事涉公帑,所做的決策都應從惠民角度出發,貪污受賄自不用說,為延後利益而出賣職業操守,也只會連累整個政府的名聲,激起民憤,所以精英要尊重自己。同時,精英也要尊重別人的專業,最佳的反面例子就是批評經濟學教授致力研究的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是「不切實際」、「不掌握公共財政」、「非認真學術研究應有態度」。
一個人要長時間維持精英身份很難,其間遇到的磨練、挑戰、誘惑都足以令這名精英動搖、崩潰、墮落。但人嘛,總是眷戀利益與特權,久久不能放手,惟有放棄原則,選擇做奴才。
為奉迎主人才會有雙重標準
當奴才相對容易,只要懂得奉迎擦鞋、討主人歡心,自然有相應的回報。例如在國慶日,政府大員在公開場合發言,不妨表達一下自己感受到國家的底氣如何如何;露骨一點可以強調自己對國家(或黨)的自豪感;再別出心裁一點,數一數出席活動的嘉賓名字中有多少個「國」和「華」字,再老屈他們對民族復興的冀盼。屈中央是死罪,屈平民百姓就絕對沒有問題。
還有,做奴才的少不免要迎合主子的標準,而把自己的一套拋諸腦後。所以主子說的就是法律、就是至高無上、就是不容質疑。任何挑戰主子的,奴才都必須竭力護短。外國研究報告指香港營商環境好,奴才當然要表示歡迎,還得歌頌主子的國策如何優待香港;但當外國機構因中國而調低香港評級,奴才就要立刻反擊指決定純屬臆測,缺乏理據。這才是真正的雙重標準。
所以當法律精英被政府奴才批評,也不過是反映精英的中立自主,以及奴才的雙重標準,精英們不用放在心上,就請你們繼續就你們的專業及維護核心價值發聲。
巴喬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