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在2017年升勢凌厲,恒生指數上揚36%,在亞洲股市升幅榜名列第三;第四名為印度,升了30%,還比本港落後6個百分點,上海A股更瞠乎其後,落後29個百分點。中國股市,以上海(滬綜指)為準,是一個謎團,按正常道理,中國經濟增長率,以過去十年計,是全球數一數二,股市應該同步增值,但偏偏滬綜指就是「十年一覺揚州夢」,去年年底收報3307點,與歷史高位近6000點,相差一半,投資者研究A股,簡直是浪費光陰,無怪內地的醒目錢,所謂「北水」,源源不絕地透過滬港通、深港通或非正式渠道,南下水淹本港股市。
內地的監管股市政策一時過緊,一時過寬,經常憑行政命令指揮,令投資者無法適應,不少民企排隊來香港上市(IPO),令香港與紐約分庭抗禮,競爭成為IPO之都。香港因為堅守同股同權的公司管治原則,令阿里巴巴選取納斯達克上市後,發覺交投量損失慘重,也丟失了一個足與騰訊抗衡的巨型科技股,監管當局和新一屆特區政府卒之向金錢投降,轉軚跪低,自2018年開始,容許同股不同權,昔日堅持的原則,全部不要了。於是市場人士紛紛預測,今年的內地科技股,如要上市,將可能考慮香港,不去納斯達克,避免陷入美國特色的訴訟陷阱。如此一來,2018年香港很可能擊倒紐約,重奪IPO首席地位。
日前與一上市專家T談起,他對明年生意非常樂觀,他指出除了科技「獨角獸」(未上市市值已超過十億美元)公司之外,他手頭上還有醫療和學校股排隊上市。醫療股還比較容易理解,學校怎能上市?專家T說林順潮教授的「希瑪眼科」於12月29日招股,基礎投資者已有馬化騰、邢李㷧、新鴻基地產子公司和家族信託、盛智文等人共持有10%以上,一定超額認購。至於學校股,內地有10多家私立大學教育機構經公司包裝改造後,也以控股公司方式上市,內地私人教育市場龐大,收入多,獲利能力強,可分花紅給星級教授、老師,皆大歡喜。左丁山聽了,明白其中道理,即是醫療集團憑醫生,教育集團憑老師,便可上市獲利,變相是醫生教師上市,這些公司即使有實物資產也沒大用,最有用的是人,人才也,知識也。教師和醫生本來本質上是「手作仔」,以後透過科技和互聯網便可以變成生財工具,書中自有黃金屋,書生夢想成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