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編輯投身殯葬業為逝者寫最後故事

八方人物:編輯投身殯葬業
為逝者寫最後故事

「喪禮,就似為人撰寫最後嘅故事」。前突破雜誌總編輯吳思源,多年來出版書刊寫作為業,人生下半場卻走進殯葬業,出入棺材舖和醫院,統籌不一樣的喪禮,透過文字、音樂、展覽和家人的緬懷分享,為逝者述史,作最後告別。「講佢有咩銜頭,不如話畀人聽, 佢究竟係一個點樣嘅人」。
「我一直覺得,好嘅喪禮,可以畀至親感到多一啲安慰」。在他眼中,小人物,也有自己的故事。一個賣魚的小販,也是一個溫暖的爸爸;一個一生只揸過102號巴士線的車長,在兒女心中,是遇意外處變不驚的英雄。由吳思源主理的喪禮,有關生前點滴的述史部份,總是不可或缺。

走進殯葬業,吳思源籌備不拘一格的喪禮。朱家駿攝

舉行另類喪禮 治癒遺屬

「有個喪禮特別深刻,係個做咗政府30幾年嘅公務員,不幸退休唔夠一年就證實患腦癌,家人最初覺得冇嘢好寫,但我認真做咗訪問,寫完整理好電郵家人,諗唔到第二朝佢姊姊致電我,話睇完,終於接受到弟弟離世嘅事實」。在他眼中,文字有治癒作用,表面再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的故事,「攞咩勳章、人大政協委員?不如話畀人聽究竟佢係一個點樣嘅人,點樣同家人相處」。
擅於平凡之中發掘動人故事,大抵是吳思源的專長。中大社會系畢業即加入突破雜誌,只兩年就升任總編輯,人生下半場卻以門外漢身份,由零開始跳進被外界視為封閉又保守的殯儀業,又堅持執筆為平凡人述史,舉行不少人眼中的另類喪禮。
為甚麼喪禮只能在殯儀館舉行?為甚麼生前愛靚的後生女,死後骨灰只能藏身老氣橫秋的玉石骨灰盅?覺得大有空間改革卻苦無門路,吳思源2010年與朱耀明牧師發起成立完美句號基金會,幫助無依者籌辦喪禮及提供臨終關懷服務,是缺口,「頭炮參與籌辦華叔司徒華嘅安息禮,但因為當時唔係持牌殮葬商,接遺體、訂火葬場都要假手於人」。
3年多前找來老行尊作盲公竹,成立「愛百合」,以自負盈虧方式經營,擴大服務範圍,57歲創業,千辛萬苦申請成為持牌殮葬商,「我哋只係5人小機構,拍檔之前做電子工程,喺美國生活多年,兩個年輕嘅禮儀統籌都係大學生,一個讀社工一個讀工商管理,全部都係半途出家,邊學邊做」。由搖筆桿到走進殯葬業,看似風牛馬不相及,但吳眼中卻一脈相通,「寫文章係將客觀嘅人同事消化整理,然後化成文字,而籌備一個喪禮,就係幫人撰寫最後嘅故事,只係除咗文字,仲會透過音樂、展覽,家人嘅緬懷分享,形式不拘一格」。
生老病死人生必經,他笑謂早視去墳場和殯儀館如去銀行、餐廳般理所當然,「就算摸到遺體或骨灰,亦唔覺厭惡,反而見到家人爭執、互相不信任更加厭惡,惟有提自己有責任幫佢哋解決問題,畢竟有家人離世,情緒不穩都係正常不過」。
■記者呂麗嬋

吳思源按骨灰龕尺寸,設計出精美的大盅。謝榮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