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近一、兩年不論在海外還是香港的籃球討論區或社交網留言區,一個爭論話題每次浮出來就必然火熱燙手:到底勒邦占士(圖)是否已經超越了米高佐敦,成為史上最偉大籃球員?只要觸及這話題,就難免出現長長討論串,連番筆戰之外,當然也夾雜過激的互相攻擊。
而這辯論亦往往成為不同世代球迷之爭,我說你未見識過以前90年代NBA的鐵血防守,不明白其時強豪林立的狀況,低估了當年佐敦制霸球場是如何難得;我說你守舊不願接受現在的NBA已經進化,現代訓練下球員體能速度都勝過從前,而勒邦占士就是這世代最全面的霸者。
其實占士仍然在役且是聯盟第一人,剛滿33歲卻「逆齡」打出比前還要厲害的水平,現在就去決定他的歷史排位還有點太早。這多少也是體育媒體刻意營造的話題,特別現在進入社交網媒年代,人人追求點擊和參與率,引發新舊球迷論戰以至罵戰,可以大收效果。
當然,爭論能夠炒得起來,也因為占士確實在個人成就上累積得越來越豐富,更未見衰退之象,令當今球迷認為已足以追趕佐敦;而佐敦的時代與今日球迷距離越來越遠,又是另一因素。
其實不論那個的支持者,都總能找到某些論點去「證明」自己的偶像更強,但「最偉大球員」其實是一個綜合各因素的整體評價,而最終只會由無形產生的普遍「公論」來決定,這些一時的辯論並不會有任何結果。不過就算沒結果,如果在過程裏提供的資料和思考引導,能令年輕球迷更了解過去的球風,也令老球迷更深入看看現在的進步,增進彼此認識,那就不是毫無價值。
文: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