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識飲惜食】
豆腐、豆漿和豆卜等豆製品都是較低廉的食材,普遍被用作伴菜,不值錢但製作工序繁多。由原材料開始,單是浸泡黃豆已花上八小時,再經過傳統石磨黃豆、銅鍋煲煮豆漿等過程,一磚豆腐才能呈現到我們眼前,是花了十多個小時的成果,不能計較時間的付出與成品的售價。每晚當我們熟睡之際,這些人正於凌晨時分為我們日夜顛倒地工作。
位於深水埗的公和荳品廠一九五九年開業,到現在已五十多年,店舖負責人亦傳到第四代蘇意霞小姐。她接手四年間,經歷了牌照風波,屢被食環署檢控,被指違法做堂食。所以於本年六月中休業,花上百萬重新修建,改成合政府規格,並申領食肆牌照,為的是令店舖可以走得更遠。
每日運作廿二小時 老師傅寧願凌晨開工
豆品廠每朝六時開門,準時交貨給老主顧,所有豆品堅持每日新鮮製造,夜班員工由午夜十二時開始不停製作新鮮豆品,直至凌晨五時,蘇小姐指,店舖一天內有二十二小時是在運作的,為早晨開舖作準備。多數人覺得凌晨工作比日間工作更辛苦勞累,應賺錢更多,但員工阿帶與阿葉說:「其實人工差不多,老闆再畀我揀我都揀凌晨,做呢行三十幾年都慣晒,你叫我轉日班?轉唔到㗎喇,要轉後生四十幾歲就轉,都到退休年齡啦!」廚房一切工作都由他二人包辦,兩人身兼數職,分工合作很有默契。二人指現在沒有年輕人願意入行,青黃不接,最年輕的豆品師傅已經五十歲,皆因太辛苦又捱夜。如果老闆繼續聘用他們,做到七十歲也不退休。
公和荳品廠
深水埗北河街118號地下
記者:吳業紅
攝影:伍慶泉
編輯:陳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