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網民罵《勁歌金曲》沒公信力,難道以前又有?少年十五無知時,我早覺得分豬肉分得太假了,只是當年星光熠熠,大家就不計較明星背後那大片黑暗。近年大台跟中共越來越似──未必是「赤化」,更可能是中共「TVB化」──連門面戲也懶做,所謂「球證、旁證、足協、足總、足委,全部都係我嘅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一認真就顯得「精英主義」了。
對現在的《勁歌金曲》,除了「執X咗佢啦」外,我已無話可說,反而昔日的《勁歌金曲》仍耐人尋味,最有趣的一屆是1990年。這年最特別的,是張國榮和梅艷芳已引退,八十年代斜陽無限,終於日落西山,1990年樂壇在當時的我眼中,簡直星月黯淡,只能漫無目的等待黎明。有個問題廿多年來依然看不透:為什麼那屆的最受歡迎男歌手是劉德華?表面理由當然很簡單:大台跟唱片公司傾掂數,互利互惠,細節不須深究。但從普通觀眾角度看,那年劉德華得獎並沒有說服力。1990年前,劉華的確唱過歌,但正如周潤發、梁朝偉也出專輯一樣,根本沒多少人當他們是歌星。張學友、李克勤至少在1990年前得過十大金曲獎,劉華則似乎連新人獎也沒有,卻偏偏是他後來居上,一步登天,緊接張國榮成為樂壇一哥,除了時勢做英雄,我實在想不出別的理由。
樂壇需要天皇巨星接班人,怕大眾不相信,索性冊封「四大天王」,現在回頭一看,這封號也真可圈可點,但幸好大眾都相信了,於是娛樂圈又再度星光燦爛起來──只是這次的星光,本質跟八十年代不太一樣。是不是只有我,才一直覺得當中有點詭異呢?劉華首次得獎也許是運氣,但之後再拿五次「最受歡迎男歌星」,肯定是天道酬勤。坦白說,我數得出口的金曲,一定是學友比劉華多,但看數字,原來劉華拿到的金曲獎,數量比學友更多。這個發現真勵志:努力真是有用的──如果你靚仔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