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夢想的櫥窗,誰憑勞力發亮,天未亮便在場,誰贈你勳章……」陳奕迅一首《天使的禮物》,喚醒大家對服務業的模糊印象。假期時購物吃喝盡情玩樂,燈飾不滅街道整潔,別忘了全因仍有人默默工作。《蘋果》今年平安夜訪問了6位仍在工作崗位的打工仔,除夕夜在狂歡倒數跨年之前,不妨聽聽他們的心聲,以及巿民對他們想說的話。
記者 黃翠儀
攝影 伍嘉亮 李錦鏵
「大時大節服務業都唔會諗去邊度出街食飯,就係諗到會好忙……想像下你做節嚟到間餐廳,一定要有人負責煮、serve你。」餐廳副廚阿邦入行近十年,形容「隔住度廚房門就好似打緊仗咁,每日都死一次,試過全日底褲都濕2次,乾完又濕過,客人多加上廚房啲爐要長期開住,高溫唔在講。」
曾經因割損手指血流半小時不止,才決定到醫院止血,「嗰刻我知道用自己方法止唔到血架喇,同事話我塊面越嚟越青,入院縫咗6針。」父母至今不知道此事,阿邦少有將廚房的血汗告訴他們,「損手爛腳」亦屬平常,後來累積足夠經驗總算少了受傷。
大廚Raymond入行十年,笑言「食得咸抵得渴,呢行節日開工係定律,假期客人出嚟消費,永遠想得到嘅嘢會多啲,譬如想要甜品多少少選擇,每人想寫Merry Christmas俾男女朋友,情人節就更加多要求。」辛苦歸辛苦,愛煮亦希望有人愛吃,「希望我哋做出嚟嘅食物你哋食完都會開心啲,感受到節日嘅氣氛,好食嘅不妨讚下。」阿邦希望若餐廳設有開放式廚房,「不妨行過去講句辛苦晒,講真有時聽到人讚,仲開心過收貼士。」
當晚要工作到半夜的港鐵車站控制主任Kitty駐守尖沙嘴站,通宵行車的日子連同尖東站共多了約100人當值以應付人流。剛入職時用了一段時間適應輪班工作時間,「頭嗰年會唔慣,而家返咗17年慣晒。」現時晚上若要工作會先向6歲女兒說明,「佢都會問今日又返工呀?佢會少少唔開心」,笑指要答應休息日陪女兒到主題樂園,「成日氹下佢都ok嘅」。她的工作範圍包括回應查詢、認領失物等等,曾遇過有人「走雞」,「通常係電話跌咗落路軌,試過我喺月台當值,有人話『我跌咗隻雞喺架車度』,係膠袋包住嗰啲。」
一同當值的分經車站經理Reggie年紀輕輕,女兒剛剛出生,他慶幸家人體諒自己工作需要,笑言父母從未擔心過他要半夜歸家,「可能男仔就唔會有安全考慮」。入行後更偏好在平日補祝節日,「我自己冇咁鍾意同人迫,會揀冇咁多人嘅時間先同屋企人慶祝,提早慶祝開心啲。」而節日乘客的態度也較為友善,「啲乘客會開心啲、輕鬆啲」。
清潔工Dilu和Phano領有香港身份證,Dilu是尼泊爾人,一對9歲和6歲的孩子在尼泊爾生活,「節日不用工作的話我很想和小孩一起享受晚餐,不過機票很貴,現時我小孩居住的地方並不理想,我寧願多點加班有補貼,多賺點錢給他們更好的未來。」印度人Phano來港廿多年,有3個廿多歲的兒女在當地,平安夜當天要工作十多個小時,她笑指工作多久都不介意,「只要是為我的孩子就好,我想賺錢在印度買較大較好的新屋。」有想像過何時才能和兒子團圓嗎?「我不知道,哈哈,但只要我的身體、手腳仍能工作,那我努力工作便沒有問題。」
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2016年香港整體就業人數共有380萬人,當中服務業已佔了340萬人。街上面孔大都陌生,不過居於香港總會有點聯繫,或許剛碰肩的某某曾為你泡過咖啡、乾洗過衣服、載你安全回家。他們或許不是最耀眼的大人物,但城市的繁華美好就由這一雙雙手點亮,值得尊重、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