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聚焦】
2017年過去,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ICTY,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for the former Yugoslavia)亦完成歷史任務,正式解散。這個只屬臨時性的法庭,運作了足足24年,為戰爭罪行受害者討公道建樹不少,正當永久性的國際刑事法院陷「無牙老虎」困境,ICTY留下的遺產恐成絕響。
南斯拉夫1991年起先後分裂成七個國家,並爆發內戰,共至少14萬人死,發生屠殺、種族清洗和集體強姦等暴行,被喻為歐洲二戰後最黑暗殘暴的一章。當時國際刑事法院仍未成立,聯合國安理會1993年通過決議成立ICTY,專責將南斯拉夫戰爭罪犯繩之於法。
起訴161人全部歸案
設於荷蘭海牙的ICTY,初成立時欠錢也沒有本身的執行部隊,眾法官憑一腔熱誠建立法律框架,捉拿犯人全賴各有關國家及北約為首的波斯尼亞維和部隊協助。法庭因成功促成各國實施制裁,逼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交出犯人,令檢控工作上軌道,一共起訴161人,全部歸案無人在逃,並將其中90人定罪。
不過ICTY始終屬臨時性質,成立10年後有見各前南國家司法制度重新站穩陣腳,開始計劃退場,但卡拉季奇和姆拉迪奇等主犯的一審案件和大部份上訴,延至2017年尾才完成,12月31日正式解散,餘下上訴都會轉交另一個叫「國際刑事法庭餘留機制」的法庭處理;未被ICTY審理的較次要戰爭罪犯的案件,由波斯尼亞等有關國家法院審理。
ICTY是二戰後紐倫堡和東京審判以來,首個戰爭罪行法庭,其中塞爾維亞兼南斯拉夫前總統米洛舍維奇,是史上首個被送上國際戰爭法庭的前國家元首,縱然審訊未完他已死於獄中。法庭前法官朔姆堡(Wolfgang Schomburg)指ICTY最大的成就,是證明「有權有勢的人都可以被追控」。
讓性暴力成戰爭罪行
ICTY也樹立不少法律先例,例如令性暴力被視為戰爭罪行。ICTY也蒐集了250萬頁文件,向逾4,600名目擊者問話,讓受害人發聲,在法庭首次有機會跟施害者面對面對質。部份律師仍認為在法庭讓受害人發聲是浪費資源,但現在這已成標準做法。
不過ICTY上月底作最後一次審訊、駁回6人上訴時,波斯尼亞克羅地亞族前軍方司令普拉利亞克(Slobodan Praljak)當庭服毒自殺抗議,再次挑起法庭有偏頗的爭議。克族人共被ICTY判約300年監禁,塞爾維亞族人更多,共1,200年,兩族人都不服氣,覺得遭針對。ICTY前發言人霍季奇認為法院在提供事實供公眾辯論方面做得不夠,致令偏頗指摘盛行。
受害者埋怨判決太慢
另一方面,ICTY一些判決也廣受質疑,像塞爾維亞前副總理塞塞利(Vojislav Seselj)被控在內戰演說煽動種族仇恨和殺戮,去年獲判無罪,令外界譁然,指證人遭威嚇。也有被定罪塞族將領獲提早釋放,旋即成塞國軍校教官,令不少受害者對ICTY失信心,也有受害者埋怨判決太慢。
但說到底,ICTY的經驗,為2002年成立的國際刑事法院奠下基礎,可是國際社會已失當年要將戰爭罪犯繩之於法的共識。中、美、俄都沒加入國際刑事法院,也會在安理會阻盟友被控,令敍利亞、也門、巴勒斯坦以至緬甸羅興亞人涉遭戰爭罪行,由法院討公道無期。
英國《經濟學人》/自由歐洲電台/德國之聲/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