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腦袋維修的藝術 - 馮睎乾

禪與腦袋維修的藝術 - 馮睎乾

大學者錢鍾書和饒宗頤皆認為,做學問不該抄卡片,當用筆記本摘錄原文,寫心得。這樣固然無可厚非,但只表示兩人不懂卡片的妙用。在他們眼中,卡片似乎只用來記錄參考材料的所在,除了書的頁數或幾句提綱挈領的話外,便一無所有。錢饒二老大概從未細想:卡片和筆記本的最大分別,在於後者是一黨專政,前者是民主制度。
卡片怎麼民主,筆記本何以專制呢?以下介紹的做卡片方法,並非出自某本教讀書的self-help書,而是見於1991年出版的小說《Lila》。作者波西格(Robert M. Pirsig)之前寫過暢銷書《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是個不群於世,兼精文理的奇才。《Lila》男主角Phaedrus想寫一部關於「質素形上學」的書,做了成千上萬張卡片,小說有幾頁正是講解他的卡片系統。卡片跟筆記本的一大分別,在於後者錄入資料時,依循僵化的先後次序,提取資料比較費時,卡片則有「隨機存取」(random access)的優勢。
波西格打比喻:用卡片,好比每人在郵局各有郵箱,喜歡何時取信皆可;抄筆記,好比有個叫Joe的大叔負責派信,你想取信就要排隊,Joe只會氣定神閒慢慢做。我有親身經驗:記外語單詞,我最初也用筆記簿,若只有十個單詞,那麼我溫習時,從頭看到尾也很輕鬆,若有五百個,一千個呢?當中總有些易記,有些難熟,不分青紅皂白順序重溫,只會浪費光陰,逐頁翻檢亦很麻煩。若把單詞寫在卡片,效率便大幅提高了──只要把熟記的擱在一旁,集中火力溫難記的就是。現在網上還有免費卡片軟件可用,如Anki,但我仍偏好手抄。
波西格的卡片系統,妙處不止於此。很多人寫文章或書,胸中皆有一個Joe,由上而下,先確立主旨,化整為零,再按既定次序,逐一處理;波西格則由下而上,當然也先有大方向,但思考時沒太多預設,什麼先行,什麼尾隨,哪些該寫,哪些當刪,完全由卡片民主決定。怎決定呢?在千萬張卡片中,他每次只拿兩張相關的卡片比較,問一簡單問題:「哪張應該在前?」排好次序後,再拿第三張相關的卡片,跟剛才兩張各自比較排序,如是者不斷重複,直至同類卡片自然排成一隊,便可依次寫成文章了。
波西格最富創意的做法,除了按主題把卡片分類外,還有五大分類。例如有類卡片叫「程式」(Program),指示如何組織其他卡片;還有「棘手」(Tough)和「廢物」(Junk)兩類,前者是跟整個研究主旋律格格不入的想法和資料,後者是那些曾以為很重要,現在卻發現極糟糕的東西。波西格要盡量把這兩類減少,但絕不能對它們視若無睹。這兩類卡片,是思想中的化外之民,名副其實的bande à part,他們在你內心咆哮,作亂,搞不好甚至會推翻你的政府。你的思想系統是否完善,決定於你如何對待這些「低端人口」。波西格這想法太好了。懂得「有用」的東西,是學者;善待「無用」的東西,才是智者。補充一點,若你能把自己的腦袋和人生視為一本書,再用波西格卡片法做筆記,也許就離「覺醒」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