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醫術:感冒瘡 - 梁憲孫

醫述醫術:感冒瘡 - 梁憲孫

八十歲的陳婆婆患有糖尿病,抵抗力下降,容易受細菌及病毒感染,早前患上了嚴重流行性感冒,口腔及上唇又同時出現「小水泡」(Vesicles),醫生診斷為「單純疱疹一型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感染。
「疱疹病毒」(Herpes viruses) 家族有多名成員,其中九種屬「人類疱疹病毒」(Human herpes viruses),包括「單純疱疹一型及二型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and 2)、「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人類疱疹六型病毒」(Human herpes virus 6A and 6B)、「人類疱疹七型病毒」(Human herpes virus 7) 及「卡波濟氏肉瘤相關疱疹病毒」(Kaposi sarcoma associated herpes virus or human herpes virus 8)。
單純疱疹一型病毒主要感染口腔部位,誘發「齦口炎」及「咽炎」,導致口腔爛痛。病毒潛伏面部「三叉神經」(trigeminal nerve),可令口腔附近的皮膚及黏膜出現「小水泡」,即「唇疱疹」(herpes labialis),又稱「感冒瘡」(coldsore),常見於上唇對上左右兩邊的皮膚邊界位置。「感冒瘡」經常在同一位置復發,或與精神壓力及身體免疫力減弱有關。出疹前可能先出現「前驅症狀」(prodromal syndrome),例如刺痛及燃燒感覺。
疱疹病毒引發口腔炎症,一般不藥而癒;若病情嚴重,可考慮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有助快速康復,止痛退燒,對免疫力低的患者尤其重要。治療嚴重「單純疱疹」感染,有多種抗病毒藥物可供選擇,包括「阿昔洛韋」(acyclovir)、「伐昔洛韋」(valacyclovir)及「泛昔洛韋」(famciclovir)。口服「阿昔洛韋」在腸胃難以吸收,「伐昔洛韋」乃「阿昔洛韋」的「前體藥物」(prodrug),口服後較容易在腸道吸收入血,然後在體內轉化成具藥效的「阿昔洛韋」。這些抗病毒藥物皆屬「核苷衍生物」(nucleoside analogues),其「代謝物」(metabolites)干擾病毒的「去氧核酸」合成工序(nucleic acid synthesis),令病毒難以自我複製,繼而覆滅。部份患者口部疱疹經常復發,造成困擾;可考慮長期服用抗病毒藥物,屬間歇性或長期性「抑制性治療」(episodic or chronic suppressive antiviral therapy)。
梁憲孫 養和醫院副院長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