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報案:本人向來不喜歡簡尼夫班納,遠在第一次聽到他被譽為羅蘭士奧利花最理想接班人的時候,眉頭已經緊皺,尤其討厭那種精心埋下基佬線索然後鄭重其事否認的作派,某時期他把自己練到周身肌肉,天天企圖證明不分男女無一不拜倒石榴裙下,真是睇見都眼冤,「飽死荷蘭豆」和「新絲蘿蔔皮」在心底炒成一碟。但是一樣還一樣,由他執導兼領銜主演的《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確比七十年代的舊版好看,神探唇上二撇雞貼得再誇張,對着淑女玉照表演含情脈脈的鏡頭再多餘,都較當年艾拔芬尼震耳欲聾的詮釋體面,先在耶路撒冷落筆打三更、半站中途才抽絲剝繭交代撕票案的處理手法,也透着成熟和世故,教人感激說書人沒有高高在上,唐突地當觀眾三歲小孩。結局十二嫌疑犯排排坐,擺出反骨仔猶大獻吻的傳統《最後晚餐》構圖,視覺上的引喻縱使牽強無稽,效果卻出奇悲壯,米雪菲花脫下假髮露出滄桑老婦真面目的一刻,𠾐𠾐的過山車忽然衝進催淚終站,不但平反了處處不如舊版演同一角色的羅蓮柏歌冶艷風騷,更將復仇者複雜的快意和失落搓揉得恰如其份。
堅持新不如舊的資深快車迷稍安勿躁,一九七四年薛尼盧密統領的多P謀殺,今日重看無疑過時,樂趣還是有的,譬如伊斯坦堡車站月台介紹人物出場,完全是奧斯卡頒獎禮明星抵埗的拍法,既富麗豪華又kitsch到毫巔,其過癮新版便望塵莫及。然而記憶其實並不可靠,幾廿年前仰望銀幕留下印象無限美好,你又記不記得,香港的正式譯名是賣甩東方而且減速的《火車謀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