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當前最大公因數(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自由是當前最大公因數
(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有說政治一天也嫌太長,證諸建制派強行通過修改立法會議事規則議案後的政治形勢變化,端的說得沒錯。
泛民原來的策略,是將修改立法會議事規則議案與311補選連結起來,期盼鼓動群眾,支持民主派重奪失去的議席,以確保立法會和分組點票的關鍵少數地位。但建制派快刀斬亂麻,匆匆修改遊戲規則,米已成炊,誰都知道即使311補選泛民全勝,盡取四席,也女媧煉石,難補青天,又該如何說服和動員廣大市民踴躍投票,重建民主江山?
更重要的是,香港的民主運動,或確切地說,政治運動如何走下去?目下所見,泛民各黨派皆六神無主,茫無頭緒,除了空泛全無實現可能的政治口號外,根本拿不出甚麼策略來,難怪民主(政治)運動一池死水,無法引起公眾廣泛共鳴,更遑論再度出現一如雨傘運動波瀾壯闊的社會政治運動了。
證諸歷史,社會政治運動從來都是有起有伏,自有其發展規律,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轉移。在高潮時期,政治是希望工程,革命家擅於創造時勢,鼓動風潮,高舉理想目標,自能風起雲湧。但在低潮時期,民心散渙,虛無主義、失敗主義和取消主義充斥,理想作為最小公倍數已經沒有市場,難以統率人心,惟有最大公因數才是維繫和團結群眾的基石。
任何政治問題都必須結合社會歷史的發展具體分析,從而制訂相應的政治策略,否則除了精神自慰外,根本並無實際意義。
香港的民主運動並非從天上掉下來,而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果。回顧香港戰後大半個世紀的發展,我們今天推崇的核心價值,也是香港賴以成功的核心價值,其實是順序發展出來的歷史,依次是自由、法治、人權、民主。但回歸二十年,中共倒行逆施,一國兩制變形走樣,港人治港名存實亡,歷史已經開倒車,出現令人不忍卒睹的諷刺──民主、人權、法治、自由倒轉過來依次受到君臨香江的專制獨裁力量恣意消滅、侵犯、破壞和剝奪。今時今日,爭取雙普選、公民提名以至撤銷八三一和重啟政改的口號已經叫不響,連反對廿三條立法也無法呼喚民間迴響,因為大家清楚知道,民主理想早已灰飛煙滅,廿三條毋須立法現實早已沒有分別。至於甚麼永續《基本法》、公投自決獨立更是畫餅充飢的廢話和謊話,只有儍子和蠢材才會相信,因為連鼓吹的人自己也口是心非,身體最誠實,不是棄保潛逃,移民海外,就是只會在網上充當大嘴巴,老點無知青年去送死,自己永遠不會身先士卒。

歷史倒退令港人一無所有

歷史的倒退,已經令港人一無所有,窮得只剩下自由,而自由正是當前唯一的最大公因數,是港人不分階級、黨派、種族、年齡、性別賴以生存的要素,退無可退,否則粉身碎骨。
不自由,毋寧死。沒有自由,就沒有今天的香港,也沒有我們生於斯、長於斯引以為傲的香港人。要動員團結廣大群眾,毋須陳義過高,不必標榜甚麼其實只是意識形態的理想,呼籲大家團結一致,保衞自己不容剝奪的自由好了。
自由是港人當前最大的公因數,無論贏取補選、司法覆核修改立會議事規則、反對一地兩檢、國歌法和廿三條立法……都是保衞港人神聖不可侵犯的自由。
元旦大遊行,就讓港人的自由呼聲響徹香江。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